在周公山镇余家村人大代表联络站里,一场因宅基地边界引发的邻里纠纷被巧妙化解。镇人大代表李俊浩创新采用“四方会谈”机制,召集矛盾双方、村干部和镇国土办工作人员,通过现场勘测、政策解读和耐心调解,使僵持数月的双方当场签订和解协议,探索出村里建立宅基地纠纷联调机制。这主要源于人大代表利用代表家站变身调解矛盾、定分止争的“减压阀”。
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激活治理体系“末梢神经”,周公山镇人大创新思路,推动代表家站从单一履职场所升级为集民意窗、议事厅、调解室、宣传站于一体的基层治理综合平台,使其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支点。
从“单一场所”到“综合平台”,嵌入治理全链条
周公山镇人大突破传统工作模式,以架起群众连心桥为宗旨,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便民服务网络。在功能集成方面,将代表家站深度嵌入村党群服务中心、产业园区、文化院落等群众活动场所,设置民情收集、议事协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功能区,实现“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可以进一扇门,解多件事。在资源下沉方面,根据区域特点设立特色服务点——在茶产业带打造“茶香议事厅”,在旅游服务区设立“农家乐协会联络点”,在村民聚居区创建“院坝调解角”,这些特色站点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基层治理更贴心、更高效。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出击”,激活治理新效能
周公山镇人大创新采用“驻点+流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让群众办事更方便。代表们不仅定期在站点值班接待群众,还主动走出站点,组建“茶乡代表服务团”,在农忙时节、重要节日和项目建设时,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和企业车间,现场宣讲政策、指导技术、调解纠纷、收集意见。同时,群众随时通过“云上会客厅”能找代表反映问题,代表们及时处理、快速反馈,还能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最新政策和活动信息,真正实现了24小时不打烊的便民服务。
从“反映问题”到“解决问题”,筑牢治理硬支撑
周公山镇人大创新建立“闭环管理+多元共治”工作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代表们梳理后直接反馈给镇人大,镇人大转交给镇政府限时办理。对疑难问题则召开问政会、现场办公会推动解决。同时,把代表家站打造成共商共治平台,针对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难题,定期组织“四方会谈”、专题议事会,邀请乡贤、专家等共同出谋划策,有效解决了停车难、食品安全等实际问题,让乡村旅游服务更规范、更优质。(雨城区周公山镇人大 张莉聃、秦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