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当走进芦山县思延镇铜头村粮油加工厂,映入眼帘的是标准化的设备和生产现场,加工设备正开足马力运转,金黄的菜籽油顺着管道缓缓流入储油罐。这里原来是铜头村小学的旧址,在思延镇人大主席团和各级人大代表的努力下,实现了从“闲置房”到“黄金屋”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芦山县思延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带动群众致富和助力乡村振兴积极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履职答卷。
民声期盼 描绘产业新蓝图
铜头村粮油加工厂项目的“孕育”,始于民声,成于众智。
早在2023年3月23日,思延镇人大主席团组织的一次代表小组活动中,代表们同村民围坐在一起,倾听村民诉说“烦恼”。
“村上800多户农户种植油菜,种植面积达1300余亩,可村上、镇上连个像样的加工厂都没有,只有零星小作坊,加工又慢,品质又差,遇到粮食收获季节,还得花钱请人运粮食。”
“国企在我们这边种植的粮油,加工包装后能卖好价钱,可是自家的,想卖出去就难了!”“要是村上也有个厂子,我们统一加工,统一卖出去,大伙儿的收入肯定能涨一大截。”
这些来自群众的“原声带”,被代表们敏锐“捕捉”,经认真梳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指出新建粮油加工厂房在解决粮食出路、提升附加值、带动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具有显著潜力。
为进一步回应群众“呼声”,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们持续开展走访调研,多方考察对比,“面对面”采集民意民愿,精准锁定市场空白,进一步论证可行性。
2023年9月20日,在铜头村召开的2024年度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查诊摸排会商会上,人大代表与群众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研究项目定位、初步规模、投资概算、运营模式等核心要素展开热烈讨论,碰撞思维“火花”,基于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系统的可行性分析论证,最终确定盘活村委会旁的闲置小学旧址建设铜头村粮油加工厂,项目报镇党委审定后正式立项。
全程护航 保障建设高标准
2024年12月13日,铜头村粮油加工厂建设项目正式开工。
项目建设过程中,镇人大主席团迅速转移工作重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积极组织各级代表成立监督小组,制定详细监督计划。通过多次深入施工现场,认真听取施工负责人对项目进展、施工安全、施工质量、环保措施落实等情况的介绍,对前后发现的10处问题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到位,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积极协同有关部门“把脉问诊”,以实际行动解决项目建设的“燃眉之急”。
同时,通过实地走访周边农户200余户,收集群众关于项目噪声管控、交通影响、未来用工等方面意见建议16条。针对部分村民的疑虑,耐心做好相关解释和宣传引导,切实将群众的呼声转化为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劲动力。
镇人大主席团还努力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主动邀请周边乡镇开展“三区共兴”区域协调联动调研活动,实地踏勘铜头村粮油加工厂项目,通过座谈交流,围绕建设标准、运营模式、联农带农机制等积极献计献策,贡献了“订单种植+保底收购”“区域品牌共建”等8条“锦囊妙计”,为项目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镇人大主席团精准有力的监督推动下,铜头村粮油加工厂项目建设的“进度条”不断刷新。
精准助力 激活发展新动能
“好消息!好消息!各位家人们,铜头村村集体榨油房今天正式运营,欢迎大家来加工”。5月29日,来自镇人大代表夏龙的一条消息无比激动人心。历时6个月修建,铜头村粮油加工厂全面运行。
6月13日,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前往铜头村粮油加工厂实地调研。“该加工厂主要包括大米加工和油料加工两个车间,主要承接农户初加工、国企代加工和自主加工挣差价三个方面业务,依托粮油加工厂、村上劳务公司等可以带动群众家门口务工60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说到这里,镇人大代表高志强激动不已。
为让这座“民心工厂”高效运转,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镇人大主席团积极“牵线搭桥”,让机器“转起来”,钱包“鼓起来”。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降低加工费,鼓励辖区群众前往该厂加工粮油,同时鼓励本地种粮大户与该厂签订协议订单,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实现“本地粮、本地加工”;另一方面,积极助力该加工厂与周边矿冶公司、铜头二小、赵勇石粉厂等企事业单位合作,长期稳定供应大米、菜籽油等,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以前拉着油菜籽跑20公里去外地加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粮油精加工,加工费还便宜!”前来加工菜籽油的张大爷笑着说道。
县人大代表程刚表示:“‘家门口’建上了加工厂,不仅顺了民意,也带动了全镇粮油产业的发展,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赋能乡村振兴。”
从田间地头的殷切期盼到车间里的机器轰鸣,铜头村粮油加工厂的“从无到有”成为人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芦山人大 罗豪、李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