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 >> 正文

石棉:产业赋能灾后重建 代表助力群众增收

 【发布日期:2025-03-27】 【字号: 】  【关闭此页

海子山下,大渡河畔,石棉县新民乡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

2022年“9·5”泸定地震,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这片土地笼罩在阴霾之中。基础设施在地震中千疮百孔,以种植黄果柑为主的果农,果园被严重破坏,灌溉、运输等系统瘫痪,损失惨重。面对困境,各级人大代表与群众携手共进,借着灾后恢复重建的东风,紧紧围绕本地特色农业资源,大力推进柑橘产业的优化变革,踏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践行民主,汇聚群众智慧

黄果柑作为石棉县的特色农产品,长期以来在农业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黄果柑在品质、口感、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逐渐显露出不足。其果实酸度偏高,且成熟上市时间与其他柑橘相对集中,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群众收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打破这一发展瓶颈,新民乡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深入调研,将高接换种技术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在产业发展的每一步,代表们都践行着全过程人民民主。代表们深知,产业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参与,需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全程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从柑橘更换品种的选择,到种植技术的推广,再到销售渠道的拓展,每一个环节都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换品种选择时,他们召开一场场院坝会,与村民围坐一起,倾听心声;推广换种技术时,挨家挨户走访,手把手指导;拓展销售渠道时,通过意见收集箱广泛征集建议。经过意见收集和代表引领,确定了将黄果柑向“甘平”进行品种转型,以高接换种的方式实现品种改良。

代表引领,点燃致富火种

在新民乡马厂村,有两位人大代表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县人大代表刘江国与乡人大代表郭志斌。在产业发展中,他们发挥了关键的引领作用,成为了当地柑橘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刘江国凭借多年在水果种植与销售领域摸爬滚打的经验,练就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率先发现了甘平柑橘的市场潜力,果断引进试种。试种取得成功,让他看到了甘平柑橘产业在新民乡发展的广阔前景。随后,刘江国联合郭志斌等代表,通过人大代表“家站”平台,积极向周边农户推广甘平种植技术与经验。刘江国和郭志斌作为村里的柑橘种植大户,技术精湛,经验丰富。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大批农户纷纷投身到甘平产业发展中来。

在代表们的不懈努力推动下,新民乡的甘平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乡已建成柑橘产业示范片3片,高接换种“甘平”柑橘约3000余亩。这些果园进入丰产期后,亩产量可达2.5吨左右,按当前市场行情估算,亩产值约28000元。

助农兴产,夯实产业根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也是灾后重建的关键。代表们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产业发展全力以赴。他们将产业发展与灾后重建紧密结合,通过发展甘平产业,为受灾群众提供新的增收途径与发展希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建的灌溉系统、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不仅满足了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助力了灾后重建工作稳步推进。

为帮助受灾农户减轻发展产业的负担,代表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成功争取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他们的推动下,受灾农户顺利申请到种苗补贴,大大降低了种苗采购成本;农资优惠政策的落实,让农户在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时享受到实惠,有效降低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与风险。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代表们积极奔走,争取上级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与项目资金,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0余场次,累计培训农户800 余人次。通过培训,农户们的种植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如今,走进新民乡的果园,只见果农们正忙碌地穿梭在柑橘树之间,锯桩、削芽、镶芽、缠膜,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2025年,是石棉县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圆满收官”的攻坚之年。曾经,新民乡在灾害的肆虐下遭受重创。如今,在代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重焕生机,柑橘产业成为带动发展的强劲引擎,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质量节节攀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乡村秀美的新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石棉新民乡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