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 >> 正文

非物质文化的生命线——记荥经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荥经砂器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朱庆平

 【发布日期:2022-08-11】 【字号: 】  【关闭此页

在荥经县,有这样一位黑砂技艺的传承人,他热爱砂器,三十余年的努力,把一个偏远小县的砂器推出了雅安,走出了四川,变成了中国知晓的产品;他钟爱传统艺术,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砂器技艺,他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积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打造本地特色旅游景点,成为荥经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行者;他积极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投工投劳修筑公路,成为公认“四川好人” ……他,就是荥经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荥经砂器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四川工匠”、 荥经县朱氏砂器厂的负责人——朱庆平。

“活态文化”面临的“窘态生存环境”

荥经砂器虽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多年以来都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只具有单一功能的产品被淘汰,从业人员看不到发展的前景,陆续改行,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到了90年代末期,荥经砂器几乎走到了谷底。从业人员从1000多人一下降到不足100人。当时的朱庆平没有放弃,在他的心目中,荥经砂器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种文化遗产,一定要把它保护下来,传承下去。于是凭着这份对砂器的执着和对文化的眷念,他开始对荥经砂器进行了转型升级的研究。他潜心学习工艺美术,在传统砂器上雕花,做龙,提高传统砂器的“颜值”;他试着做些茶具和小摆件,丰富砂器的单一功能,改变人们一提到荥经砂器就是熬药罐的刻板印象。功夫不负“创新”人,2000年朱庆平代表荥经砂器参加在雅安举办的“雅安地区首届名优特新”商品展销会,获得“雅安地区名优特新产品”和“雅安最满意商品”的荣誉称号。这次活动是以个人名义代表荥经砂器向外推广的第一次展出,展出的成功增加了朱庆平对荥经砂器的信心和决心,并理清了他对砂器发展的思路,确定了发展方向。

“工匠精神”催化的“非遗传承人”

为了荥经砂器能多元化发展,调整产品结构,朱庆平首先改变了荥经砂器粗糙的生产工艺,然后对烧制工艺进行了长时间的试验和探索。他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终于烧制出了荥经砂器第一个纯黑色的“黑砂”产品。从此荥经砂器产品的颜色开始了革命性的变化,荥经黑砂茶具也油然而生,朱庆平,开拓了荥经黑砂的第一步。

当时虽然解决了烧制工艺,但是制作工艺仍然较差,为此,他又只身到宜兴学习制壶技艺,先后进出宜兴6次,拜师学艺,不断提升自我。2004年荥经黑砂茶具代表荥经砂器首次在成都旅交会亮相,并获得好评。2008年朱庆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通过近20年来的努力,朱庆平累计创新荥经砂器新产品5大类,近百个品种,申请国家专利2个。为增加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他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提升生产能力和减少环境污染,为打造生态绿色环保产业,对荥经砂器的全面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荥经砂器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为我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找到了方向。

“薪火相传”延续 “千年技艺”

2022年,朱庆平当选为荥经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朱庆平深知这是荣誉,也是责任,一定要带领整个行业向前走。他组建了“荥经砂器传习所”、开办了多次培训班,先后培训学员300多人次,给他们讲解泥料的配方、属性、制作技巧,提高学员的制作水平和对器型的把控。讲解烧制方法及市场前景,增强学员对砂器的认知和对艺术感知,增强村民对荥经砂器发展的信心。他组建大师工作室收受徒弟,在学习班里选择喜欢砂器制作的年轻人,根据不同爱好,不同特长,定向传授,为荥经砂器将来的发展储备高水平的技能人才。他每月发给学徒基本生活费用,近年来已有40多个徒弟出师,并在砂器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累计发放学徒生活费用20多万元。

作为传承人,开拓,创新,引领该行业健康地向前发展是砂器制作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朱庆平相信,作为人大代表的他带领砂器人共同努力,荥经砂器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好地传承下去,一定会让中国的黑砂城走出国门,让这一项非物质文化发扬光大。

后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托于人而存在,是一种“活态文化”,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文化部分三批共认定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是,由于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我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造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文化部于2008年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能完整而生动地表述表现出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的核心形态和内涵同时也要有不同于祖先又继承、发展了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延续性的能力。(荥经人大 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