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摄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伟大时代因伟大思想而熠熠生辉,伟大征程因伟大理论而光辉荣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就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遵循,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全国人大常委会坚决做到旗帜鲜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人大工作;旗帜鲜明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旗帜鲜明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重要作用;旗帜鲜明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开展工作;旗帜鲜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党、国家和人民需要,人大就将毫不犹豫站到一线进行法律的、政治的、外交的斗争,伸出肩膀扛起应尽的政治责任,以出色的成绩谱写人大工作新篇章。
党的领导:人大坚定不移的政治坐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习近平
▲2019年11月2日至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2日下午,习近平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摄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栗战书委员长强调:“要自觉在党中央领导下工作,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依法履职,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权威和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
把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原则、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通过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不折不扣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以党的全面领导领航,人大工作迈向更加辽阔的天地。
▲2018年9月26日至27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在河北石家庄举行。摄影/新华社记者 高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有关党领导立法、加强监督工作、加强代表工作、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报经党中央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决定在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设立分党组。
2021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汇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七年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除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进行工作汇报外,全国人大常委会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主动请示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及时报告重要工作情况,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推进宪法修改工作,形成宪法修正案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2018年3月11日15时52分,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内,掌声雷鸣,群情激昂。
“今天一定会写入历史!”全国人大代表罗应和激动地说,“宪法修正案高票通过,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非常之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共和国法治建设征程迎来历史性一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高票通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
一天后的中南海怀仁堂,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围绕实施好民法典作出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推动民法典的实施,而且在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回顾民法典编纂工作的历程,我们切实将党中央的政治要求落实到法律规定中,使民法典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黄薇说。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接到立法工作任务后,法工委国家法室和有关方面组成工作专班,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立法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童卫东说。
监察法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形成的新理念、新举措、新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障反腐败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从民生部署干货满满,勾勒出一幅美好生活新图景的“十四五”规划,到为举国抗疫源源不断提供制度保障;从守护中华母亲河的长江保护法,到拒绝“剩宴”的反食品浪费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国家和人民需要之时,担当作为、履职尽责。
2018年,吉林长春长生公司被查出疫苗造假,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全国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当年的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中“指名道姓”地提出该公司“情节严重,性质恶劣,涉嫌犯罪,必须彻底查清真相,依法从重处罚”。同时积极推动制定疫苗管理法,及时通过该法律,创造了立法的特快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给予了高度肯定,指出“我们组织修订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环境监管、环境执法上添了一些硬招”。
▲2020年8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率队深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苌家庄,实地检查耕地综合利用情况。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为了使“长出牙齿”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更好“咬合”,从加开常委会会议,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特事特办”,到栗战书委员长四次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范围内连续打响声势浩大、务实高效的污染防治法治攻坚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解决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人大监督史上前所未有。
实践证明,人大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领航的力量。
为了坚持不懈地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连续三年举办重要思想交流会。栗战书委员长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推动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依宪治国:让宪法成为人民的信仰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习近平
2018年3月17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国徽高悬,耀眼夺目。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新当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庄严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
铮铮誓言在人民大会堂久久回荡。这是人民选举出的国家领导人对宪法的尊崇,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就在之前,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刚刚通过宪法修正案。此轮修宪是1982年现行宪法诞生以来的第五次修改,距上一次修宪已有14年时间。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奠定了治国安邦的新基石,折射出的改革和法治新理念意义深远。
一个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新时代由此开启。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这次大会上表决通过。图/视觉中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维护宪法权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宪法权威不容挑战。
2020年,面对香港“黑暴行动”的不断升级,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涉港国安立法的决定,随后常委会在一个月时间内通过香港国安法,又陆续通过了香港第六届立法会继续履职的决定、香港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重磅涉港立法,坚守“一国两制”宪制秩序,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提供坚实后盾。
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的恢宏史册,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为庆祝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加开会议作出决定,授予申纪兰、袁隆平等一批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人物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以开创之举激活宪法规定的重要国家制度,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两个重大历史节点,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特赦决定,习近平主席两次签署发布国家主席特赦令,对部分服刑罪犯实行特赦。
著名法学家、刑法学泰斗高铭暄表示,两次特赦是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的法治创新实践,是实施宪法制度的成功范例,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思想,树立起新时代盛世伟邦形象。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依法设立国家宪法日,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设置庄严的仪式表达,彰显人们对宪法的信仰、敬畏和尊崇,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时刻把宪法放在心上。
近年来,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相继制定或新修,以立法助力,展现大国气象,强化国家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立法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等法律的升级更新,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础。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等工作的开展,让宪法权威和宪法力量走向社会,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成为生活准则。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正呼唤宪法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厚植心田!
勇于担当:伸出肩膀扛起应尽的政治责任
“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习近平
“人大是人民的人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党、国家和人民需要,人大就将毫不犹豫站到一线进行法律的、政治的、外交的斗争,伸出肩膀扛起应尽的政治责任。”2021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面对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栗战书委员长铿锵有力的话语,辉映出人大的为民本色与炽热初心。
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法安香江、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一系列急难险重问题出现时,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履职尽责,毫不犹豫站到一线,真正伸出肩膀扛起应尽的政治责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不可或缺的人大力量!
2020年春天,必将被历史铭记。当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期而至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制度力量充分显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密集的立法修法行动,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当疫情来临时,张伯礼、葛明华、陈静瑜、罗杰……包括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在内的260多万名各级人大代表都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摄影/中新社记者 杜洋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上,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并实施;有在监督中助力的人大身影,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专项工作报告,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有人大代表的带头奋战,朱有勇、裴春亮、支月英、徐冠巨、阎志……人大代表在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等“造血式”扶贫上下功夫,绘就全面小康的美丽画卷。
2021年第一季度,香港GDP同比增长7.9%,2021年前5个月香港失业率出现“三连降”。香港由乱及治的背后,是香港国安法及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所发挥的“定海神针”作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指出,2020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正式生效,这是香港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有力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连续四年运用执法检查等法治方式,坚决向污染开战。四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到企业车间、百姓人家、田间地头,求真务实推动法律制度全面施行和污染防治工作改进,真正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青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还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本届以来,加开常委会会议共7次之多,“加开”已成常态。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呈现出“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的精神风貌。
为了最大限度保障立法质量,使立法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又体现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意愿,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今年7月9日加开一次委员长会议,即第九十七次委员长会议。这是本届以来的第一次,成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又一创新行动,是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带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务实之举。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万众瞩目的全国人代会不仅正常召开,还及时开启视频会议、视频访谈、视频连线崭新模式,将“精编版”大会开成“精华版”。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从疫情防控到脱贫攻坚,从涉港问题到乡村振兴,从污染防治到人大工作创新之变……困难面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图景承载了满满“担当情”与“奋斗志”,展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强大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坚持好、完善好、实践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全过程人民民主:开辟人民当家作主新境界
“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习近平
2019年11月2日,在位于上海虹桥街道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正在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参与到居民讨论中,同大家亲切交谈后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全过程的民主”这一表述,令在场所有人都耳目一新、倍感振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充分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质和优势。
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过程,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建议稿起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调研,主持召开7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领域各阶层人士意见建议。中央有关部门首次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收到人民群众建言101.8万条。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全国人代会审查后,又作出55处修改。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上海市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法律草案。摄影/龚莉
“本来以为立法离基层百姓很遥远,但设立了联系点后,感觉现在法律就在家门口,我们每个人都自愿参与到法律的制定修改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信息员,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对开门立法深有感触。
2020年,法工委新增6个地方和单位作为立法联系点,立法联系点数量从2015年的4个增加到10个,2021年7月,又新增1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联系点扩大到22个,涉及21个省(区、市),覆盖2/3全国省份,辐射带动各省、设区的市立法联系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基层群众参与国家立法的深度和广度,极大地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截至2021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先后就115部法律案、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等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建议6700余条。法工委对这些意见建议都认真地研究,许多好的意见建议被吸收采纳。有了这些民意“直通车”,百姓切身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建设者、参与者、维护者和最大的受益者,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的讲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立法机关与人民群众互动沟通越来越频繁高效。从立法项目立项到法律草案审议,从草案起草到评估论证,从广泛征求意见到备案审查,从立法公开到法治宣传教育,立法工作全部流程、各个环节都注重广泛听取吸纳各方面意见,都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原则和要求。
作为百姓的“权利宝典”,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余条意见,民众积极参与民法典编纂的盛况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高光时刻”和有力印证。
为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到监督工作中,把百姓的关切作为人大监督的着力点,听取更多原汁原味的百姓声音,栗战书委员长率先垂范,带领执法检查组走进村民家中,深入田间地头,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打造了全流程监督的经典范本。
今年6月,全国人大代表卓长立参加了栗战书委员长同列席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会上,栗战书委员长专门就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同代表们进行深入交流,强调要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民主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更好支持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自2018年以来,在常委会会议期间,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已形成长效机制。卓长立说:“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决策的参与者,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魅力所在。”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全国人大组织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全过程民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提供了规范的法律依据,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发展,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法治保障: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必须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习近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法工作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充分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摆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
不畏挑战、迎难而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按下“快进键”,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从法治上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交出了一份耀眼的立法成绩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编纂民法典”的重大决定。从此,法典编纂成为人大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历时五年多,跨越两届全国人大的“接力”投入,2020年5月28日,7编、1260条、逾10万字,一部集数十年立法之大成的皇皇法典终于问世,中国人民从此有了自己的“权利宝典”。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摄影/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非常时刻展现非凡担当。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领域立法全速推进,动物防疫法、医师法等法律相继通过出台或更新升级,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持续发力之势,不断为决胜抗疫战争、保护国民安全汇聚强大法治合力。
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直面香港“黑暴行动”的不断升级,香港国安法横空出世,一锤定音,对“港独”与境外反华势力施以致命反击,筑牢国家安全底线。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一词贯穿始终,成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鲜明指针。
人民重千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国人大常委会紧扣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全方位推进重要领域立法,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
出台生物安全法,直面生物技术现实威胁,构建防控生物安全风险全链条机制;制定反有组织犯罪法,遏制黑恶势力犯罪滋生蔓延;通过数据安全法,依法保障中国数字经济安全发展;修改国防法,通过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退役军人保障法等,为强国强军奠定法制基石……以国家安全为使命的立法行动高歌猛进、密集出击,构成了一道气势恢宏的立法风景线。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长江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用一部部“史上最严”环保法律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配合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的这一历史性转移,2021年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立法保障“重农固本”,托举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未来。
民之所呼,立法所向。针对食品浪费沉疴陋习,反食品浪费法从“小切口”入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节俭、健康消费理念;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法筑牢法治“防火墙”,最大限度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聚焦社会热点,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冒名顶替上学就业、高空抛物、刑事责任年龄等问题作出直接回应等。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法为推动形成生机勃勃、井然有序的良好社会局面贡献力量。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为了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从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法治保障,通过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授权国务院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行调整适用有关法律规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到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制定环境保护税法、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契税法,修改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再到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修改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立法紧跟时代改革步伐,涉及对外开放、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农业农村发展等多领域,积极护佑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新时代的国家立法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截至9月底,现行有效法律286部、行政法规600多部、地方性法规12000多件。本届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律36件、修改法律96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0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参天大树”日渐枝繁叶茂、葱郁生机,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制度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根本、最长远的制度保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只有“接地气”的法律,实践中才能行得通、真正管用。秉承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加快立法步伐的同时,更加持之以恒地注重提高立法质量——
栗战书委员长带队深入基层,将调查研究贯穿于立法工作全过程;加开常委会会议,加开委员长会议,适应立法超快节奏;法律草案初次审议和继续审议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集民意、凝聚民智;建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制度,主动发声、积极反馈立法意见采纳情况;基层立法联系点从“首次设立”到“扩点提质”,将社情民意装进每一部法律……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立法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工作机制,一项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务实举措,彰显“为民初心”,让每一部法律都成为精品佳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刚性监督:让法律制度的牙齿有力“咬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习近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正确监督、有效监督”的总要求,监督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从一个个成功的监督范例中,人们感受到制度的伟力,感受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感受到人大监督呈现出的新气象。
开展对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常态之一。紧扣法律依法开展检查,充分发挥法律威力,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重要原则。
栗战书委员长指出,人大执法检查不是一般性的工作检查,而是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必须紧扣法律制度、法律规定、法律条文开展检查。
按照这一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从2018年至今,连续四年先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四部法律实施情况,树立了新时代人大监督的典范。
四年里,栗战书委员长四次挂帅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推动四场监督“重头戏”连番上演,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环境,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执法检查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不断总结有效做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监督方式方法,让执法检查这一传统监督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检查中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将实地检查与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引入“外脑”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等。
结合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把执法检查、听取报告、专题询问三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人大监督工作的“组合拳”。本届以来,这种从执法检查到听取报告再到专题询问的“全链条式”监督模式运用更加广泛,更加强化了人大监督力度。
▲2018年10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听取了财政部部长刘昆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这是国务院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家底”。摄影/中新社记者 宋吉河
对预算进行审查监督以及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如今,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事前”“事中”“事后”审查监督、专题审议、预算联网监督、通过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相结合方式听取政府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等成熟的做法,已经上升为法律规定,成为新时代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的根本遵循。
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地方人大对政府债务审查监督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查批准预算、决算和监督预算执行工作中,进一步把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审查监督的重点内容。
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形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监督重点。每年听取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定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跟踪监督经济运行情况,保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及时调整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监督工作,令人印象深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持续对医疗、教育、就业、养老、食品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监督,全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有力促进严格执法推动公正司法,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国家监察委员会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六五”“七五”普法、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等专项工作报告,“两高”关于全面深化司法改革、规范司法行为、解决“执行难”等专项工作报告,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扎实而又富有成效的监督工作,有力促进了法律的实施和执法、监察、司法更加公平公正,让人们感受到了人大监督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及在与时俱进中展现出的崭新气象。
依靠代表: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尽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习近平
201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周萌接到通知,成为栗战书委员长的联系代表,“我很荣幸!自那以后,委员长与我的联系逐渐多了起来。”
周萌告诉记者,栗战书委员长每年都主动与他的六位联系代表沟通交流,关心代表工作生活,听取意见建议,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了示范。“委员长非常求真务实,他与代表联系,不是见了就见了,听了就听了,而是见了必有回应,建议必有回音。”
密切常委会组成人员同代表联系、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栗战书委员长等常委会领导同志的示范带动下,常委会组成人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见面、座谈、走访、视频、微信、邮件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密切联系代表。
从与代表沟通交流,到征询代表立法建议,再到邀请代表参加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在一次又一次的真联系中,全国人大常委会与代表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常委会工作的代表参与度越来越高,代表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得以更好发挥,切实做到真联系,取得真效果。
探索建立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代表座谈机制,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增强同代表联系实效的又一创新之举。
自2018年8月首开先河,座谈会共召开13次。栗战书委员长每次都出席会议,同660名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座谈会既通“天线”,又接“地气”,架起了一座高效畅通的民意桥梁。
人大代表要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凝聚广大基层群众,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这是时代强音,也是时代课题。
进“站”入“家”,是人大代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导下,各级人大普遍建立起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目前,全国各地共设有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活动室多达22万个。这已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执行职务、开展活动、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和依托。
▲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尊重代表、服务代表、接受代表监督,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图为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代表走出人民大会堂。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提出议案建议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基本的、主要的方式。十三届全国人大以来,全国人大代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履职担当,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各项事务,每年提出大量议案建议。
例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心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向大会提出了506件议案、9180件建议,数量创历史新高。这些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反映社情民意,汇聚民智民力,是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展现出中国式民主的强大生命力。
按照“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承办单位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和建议工作,协调解决意见最集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推动议案建议转化为促发展、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举措,让代表的呼声有回应,让人民的诉求有着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大常委会创新开设全国人大网络学院,推动代表学习培训实现“跨越式”发展。
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优势互补,不仅扩大代表培训人数覆盖面,而且满足了代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帮助代表提升履职能力,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做好代表工作,制度是保障。十三届全国人大以来,栗战书委员长先后多次主持召开委员长会议,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关于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全国人大代表机制的意见》等相关制度文件,以制度力量推动代表工作创新发展、朝气蓬勃。
随着新时代代表工作纵深推进,人大代表的“根”必将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扎在基层土壤之中,激励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尽责,忠诚为党分忧,忠实为民代言,更好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对外交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人大力量
“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习近平
历史风云激荡,外交纵横捭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世界之变登高远眺,围绕人类何去何从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为世界注入强大正能量。
作为国家总体外交“一盘棋”中的重要力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主动作为,开拓进取,为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019年5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委员长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
栗战书委员长带领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神内涵、战略影响和巨大功效,把思想和行动紧紧统一到这一重要科学思想上来,并就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人大对外工作提出要求。
思想的伟力指引前进。蓬勃力量注入对外交往各方面全过程,引领迸发新活力,打开新局面,做出新成绩。
元首外交“指南针”引航人大对外交往新征程。
紧随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外交行动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派出460个团组访问12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接待来自119个国家和4个多边议会组织的398个团组……勾勒出与各国立法机构深化友好、共话合作的新时代篇章。
特别是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在习近平总书记“云”外交引领下,人大对外交往从国家整体外交大局急需出发,不断向纵深发展——
栗战书委员长举行视频外事活动41场,副委员长参加视频外事活动35场;其他各层级开展双边线上活动58场、通话21次、出席视频国际会议73场。持续加强同俄罗斯联邦会议战略协作,与美国会保持沟通对话,与欧洲国家立法机构加深交流,深化同周边国家议会睦邻友好合作,广泛与非洲、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议会友好往来……
▲2020年11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俄议会合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视频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融融暖意隔屏激荡,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全国人大从立法机构角度增进沟通、赓续友谊,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凸显出稳固促进国家关系、维护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人大力量。
推动中国倡议中国主张进一步走向世界。
2020年8月19日20时,栗战书委员长首次通过视频方式参加国际会议——第五次世界议长大会并发表讲话。关于“携手抗疫,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得到普遍赞赏,并成功写入国际会议成果文件。
紧扣政治机关定位、发挥立法机构职能、发扬民意机关特色,全国人大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活动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呼吁各国议会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围绕扶贫减贫、世贸组织改革等积极发声;筑牢民意基础、夯实法治保障,推动多国议会将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纳入双边立法机构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中国方案中国主张进一步走向世界、不断深入人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020年,香港国安法出台前夕,100余封以全国人大对外友好小组名义撰写的外交信函迅速发往各国议会。阐法释理,正声辟谣,这场信函外交行动有力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维护香港国家安全采取的合法正义举措的正确认识,争取了有利国际舆论环境。2021年9月,围绕病毒溯源政治化问题友好小组再次发声。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舆论斗争形势,本届以来,以常委会发言人、外事委声明和外事委发言人等名义对外发声26次,针对美西方国家干涉行为及时发声亮剑,以正视听,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深化理念交流与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在立法机构交往的舞台上,全国人大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和民主法治建设成就,展现“中国奇迹”“中国之治”的法治支撑;安排外国议会人士考察基层立法联系点,同省、市、县、乡各级人大交流座谈,安排多名基层人大代表深入参与外事活动,分享履职经历和感悟,全方位呈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随着中国故事、中国民主故事的深远传播,中国制度影响力、感召力不断增强。
自身建设:步伐铿锵履职根基再夯实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人大工作提高水平。” ——习近平
2021年7月1日下午,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第一时间举行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开展常委会党组集体学习,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领航定向、凝心聚力、统揽和指引人大工作的重要方式。
尤其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以来,常委会党组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将每次会议第一项内容确定为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重要文件精神,坚持以政治学习指导工作实践,以理论清醒保证政治坚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
学用新思想,建功新时代。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上,施行30多年的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首修通过。
作为人大制度的两部基础性法律,此番修改,内容涉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方面面,堪称完善人大制度建设的“大手笔”。
其中,关于精简会议程序、提高大会议事质量和效率的修改内容,既是制度完善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特殊背景下大会组织和服务保障的改革经验总结。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摄影/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为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近两年的全国人代会会期均由往年的10天左右压缩到7天。会期“瘦身”,议程不减,务实“加码”——
把预备会议和部分主席团会议、记者会等安排在晚上;减少代表团全体会议,保证小组会时间;代表审议直奔主题、言简意赅;大幅压减大会列席旁听人员和工作人员;精简会议文件、简报数量……非常时期的非常人代会,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中国式民主的独特魅力。
细节见变化,会风显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咬定作风建设不放松。特别是十三届全国人大成立以来,常委会、专门委员会每年开展调查研究近300次;常委会会议出席率保持在97%以上,会议审议质量明显提升;全国人大机关用2年多时间开展4轮内部巡视,实现机关内部巡视全覆盖。
作风新变化,科技来“赋能”。
2021年2月24日,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正式开通。这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家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
不止于此。从审查建议受理平台、全国人大机关网上信访平台、全国人大网络学院的陆续开通,到疫情严峻时期采用现场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常委会会议,再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云”采访、“云”旁听、“云”培训……跃上信息化加速发展“快车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呈现更具活力的清新面貌。
精彩的故事还需精彩的讲述。
2018年3月5日上午8时05分,全国人代会历史上首场“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开启。10位全国人大代表一一亮相,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适应新时代人大工作新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大力度、改进方式,统筹推进人大新闻舆论宣传工作,通过“代表通道”、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等创新做法,理直气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及其显著优势,让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需要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共同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召开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座谈会、省级人大立法工作交流会、省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工作交流会等会议,以及开展立法调研、委托执法检查、服务代表履职等方式,加强工作指导和协同,推动人大工作整体实效不断增强。
历史昭示未来,征程未有穷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新担当,向伟大的时代致敬!(全国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