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 >> 正文

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03-14】 【字号: 】  【关闭此页
 

2016228日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序 言

《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三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和《中共雅安市委关于制定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

第一篇 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雅安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凤凰体育战胜特殊困难和严峻挑战、勇担使命后发追赶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级各部门、援建市及社会各界大力援助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先后夺取“瀑电”移民工作大会战、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靠前指挥下,聚焦聚力、认真做好“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恢复重建新路子的雅安实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重建攻坚成效明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为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完成”打下决定性基础。截至2015年底,重建项目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0.2%90.6%,圆满完成双90%目标任务。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和保障,248374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完成,80771户农房重建和33696套城房重建全面完工。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显著提升,G108线改造工程、雅安中学、市卫计中心等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卫生项目完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雨城、名山、经开区同城化步伐加快,姚桥新区功能得到完善,大兴片区开发主框架正在形成,北外环线、大兴大桥、光华山隧道建成通车,陇西河大桥开工建设。产业重建加快推进,灾区自我造血能力极大提升,重点园区集聚效应不断彰显,飞地经济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生态富民之路不断拓宽,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持续夯实。工作底线稳固坚守,始终坚守安全、质量、稳定、廉洁、厉行节约、舆论引导工作底线,确保阳光重建、廉洁重建。精神成果持续彰显,感恩奋进、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成为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崭新群像。重建后的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正在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现实。

后发追赶势头强劲。坚持在打重建“硬仗”中补发展“欠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00亿元台阶。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壮大。“三大片区”整体联动错位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呈现出东部片区中心带动、南部和西北片区两翼齐飞、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发展基础和条件显著改善,川西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雅西高速、雅乐高速建成通车,成雅铁路、雅康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熊猫家源·世界茶源”成为城市的新品牌。全面深化改革攻坚突破,简政放权、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科技体制、价格机制、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成效明显,一批重大高端现代产业项目落户雅安,主动融入“1+7”同城化发展,与周边市州和省直部门、大型国有企业等开展战略合作,环雅安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民生持续改善,重点民生工程持续实施,每年集中力量办成一批民生大事实事,就业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顺利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感恩奋进厚植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法治雅安建设卓有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形势

伴随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深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形成,全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省经济发展处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将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补齐发展“短板”。

凤凰体育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凸显,发展潜力巨大。虽然灾后恢复重建进入决战阶段,但要完成省委提出的“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标任重道远,打“硬仗”仍需攻坚;发展不足的市情仍未得到彻底改变,补“欠账”刻不容缓。全市发展还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主要是:稳定增长的挑战,促进投资较快增长难度加大,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创新发展的挑战,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协同,有利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协调发展的挑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水平总体不高,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开放合作的挑战,竞争优势凸显不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民生需求的挑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治理能力的挑战,社会治理面临新旧矛盾交织的压力,法治建设有待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同时,凤凰体育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委“三大发展战略”持续实施,新兴增长极、增长点日趋显现,全域纳入国家创新改革试验区,更加突出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特别是中央和省委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供给、扩大有效投资需求、补齐发展短板,为全市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通过打“硬仗”、补“欠账”,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将陆续投产,新的增长点正加快形成,环雅安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发展推动区域加快联动抱团发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加快建设,飞地园区(经开区)等产业平台持续壮大,全市发展潜力空间巨大。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以践行重建新路为中心,以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为总揽,以打“硬仗”、补“欠账”为主线,以转化优势、特色发展为路径,决战重建脱贫“双攻坚”,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富民、交通会战、城乡提升“四大行动计划”,突出项目、开放、园区、企业“四大工作抓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全市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市之要。始终牢记发展不足的市情实际,准确把握发展新特征,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放大重建效应,专注优势转化,加快潜能释放,着力加快发展转型,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培育发展新优势。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抓住和用好开放发展新机遇,扩大全方位开放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快依法治市步伐,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加快形成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改进党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充分考虑凤凰体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在已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基础上,以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为总揽,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保持高于全国、全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更大进展。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消费对增长贡献稳步提高。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缩小,发展空间格局更加优化。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提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消除绝对贫困。

——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感恩奋进、积极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做到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生态优势得到有效转化、生态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生态红利持续富民强市、生态家园魅力充分彰显、生态文明能够全国示范,走出一条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特色发展之路。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新机制基本形成。依法治市加快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权得到切实保障,各项事业步入法治化轨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篇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发展机制,形成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动力。

第一章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大力推进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争取设立为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中试基地,支持企业加快建设国家和省市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扶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与川农大市校合作,完善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第二节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

推进碲铋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各项政策,加快四川汉源工业园区、四川石棉工业园区建设。强化攀西试验区科技攻关,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建立碲铋产业科研生产基地,推进碲铋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尽快取得突破,提高碲、铋及其伴生资源的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推进碲铋深加工产业化发展。优化提升攀西试验区产业,发展壮大有色金属加工、清洁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改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升级。继续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支持试验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稀贵金属加工、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

第三节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抓住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机遇,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创新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创新“民参军”机制,引导民口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加强军民科技资源对接服务,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交流转化。推进建安、川西、泛化、雅化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军工电子等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和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四节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产业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本土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评价发现、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五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创业雅安行动,营造创新创业市场环境,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加强创业援助指导,打造“雅安市青年创业大赛”“雅安市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系列创业创新活动品牌,增强全社会创业创新意识,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青年大学生和民间能人进入创业创新主战场,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建立市县()创业创新平台,完善雅安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引导,设立雅安市创业创新引导资金,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第二章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加快建设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实施农业园区培育工程,着力构建“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的农业园区新格局。加快三条百公里百万亩特色产业走廊建设。培育壮大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五雅”产业,建设全国绿色茶产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绿色道地中药材基地,打造中国藏茶之乡。培育壮大“雅字号”农产品品牌,争创“国字号”中药材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专栏1 农业发展工程

实施农业发展“3596”工程,持续夯实农业底座,到2020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力争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5%左右。

提升3条走廊:提升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百公里百万亩生态果蔬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百公里百万亩生态果药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到2020年,生态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550亿元。

壮大5雅产业:到2020年“五雅”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50亿元。其中茶叶综合产值300亿元,雅竹综合产值50亿元,雅果综合产值100亿元,雅药综合产值70亿元,雅鱼综合产值30亿元。

构建“1+8”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四川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建设芦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天全南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汉源锦绣田园,加快建设雨城沿周公河冷水鱼产业园区、名山国家茶叶公园、石棉黄果柑产业园区、宝兴现代中药材产业园区、荥经天麻产业园区,到2020年建设100亿元园区1个、50亿元园区3个、10亿元园区5个。

完善6大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装备)体系、现代农业安全体系、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现代农业要素保障体系、新型农民增收体系。

第二节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发展农业公司,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到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0家,新增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以上,力争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推进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向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转变,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加快发展。

专栏2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发展基础提升工程。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259亿立方米,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4.3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6.65万亩,新改建农村机耕生产道路3150公里。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新建茶园5万亩,累计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改造低产茶园30万亩,茶园间作名贵树种达到30万亩,完善基础设施30万亩。发展和改良干果、花椒、三木药材等特色经济林基地,规模达到50万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到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0家,新增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800家,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其他农户25%以上。

“三品一标”品牌提升工程。着力打造蒙顶山茶、雅安藏茶、汉源甜樱桃、花椒、芦山猕猴桃、天全山药、宝兴中药材、石棉黄果柑、枇杷、核桃、荥经天麻等特色品牌。加快绿色有机产品申报认证,累计认证绿色食品150个,有机食品100个。

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实施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规划,全面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建成“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到2020年绿色食品基地(含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成面积累计达到100万亩,有机食品(含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累计面积达到30万亩,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1个,有机产业园区1个。

第三节改善提升农业基础条件

稳定粮食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推广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降低粮食质量安全风险。整治田间生产便道和农村机耕道,推进田网、渠网、路网和电网“四网”配套。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实施“绿色农机”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雅安市食品安全检()测项目等能力建设。加强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第四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生产要素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规范退出机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农民能力,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第三章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大力发展骨干特色产业

实施“工业强市”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雅安行动方案》,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工业,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补链、建链、强链,提升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四大骨干产业”;通过引进、培育、孵化,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饮料食品、碲铋合金及晶体材料和精细化工“六大特色产业”。建设西部清洁能源基地、西南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四川重要的汽车(新能源)及零配件生产基地和攀西战略性新材料基地。

专栏3 “工业强市”行动计划

实施工业发展“9464”工程,提升全市制造业水平,力争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600亿元。

构建“1+8”产业园区新格局:到2020年,形成营业收入千亿园区1个、百亿园区8(其中二百亿园区2)

壮大四大骨干产业:提升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四大骨干产业”。

培育六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饮料食品、碲铋合金及晶体材料和精细化工“六大特色产业”。

建设四大基地:加快建设雅安特色产业体系,把雅安建成西部清洁能源基地、西南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四川重要的汽车(新能源)及零配件生产基地和攀西战略性新材料基地。

专栏4 骨干特色产业 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

四大骨干产业

清洁能源:着力于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领域,加快石棉县老鹰岩梯级电站、天全县锅浪跷电站、荥经县新庙电站、宝兴县民治电站、汉源清溪风电等项目建设。

新材料:着力于新型建筑建材、电子信息新材料、纳米粉体新材料等领域,加快石棉县稀贵金属精深加工、深圳盛屯集团年产15万吨锌锭及35吨高纯锗、汉源县鑫森缘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纳米氧化锌等项目建设。

机械装备制造:着力于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及零配件等领域,加快中恒天汽车、力神制动器厂技改、川西技改项目建设。

农产品加工:着力农产品加工领域,加快名山区丰丰茶业、芦山县盈安食品加工厂、四川五丰黎红年产570吨核桃油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

六大特色产业

新能源汽车:着力于公交客车、城市物流用车、城市环卫用车和标准电动车用底盘等领域,引进电机、电池、电控等配套产业,加快新筑通工新能源客车项目建设,推动中恒天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

电子信息:着力于太阳能光伏、电极箔、电容器等领域,加快雅安格纳斯光电高性能光学精密元件生产基地项目、中雅科技公司高性能高中低压化成箔扩产项目建设。

生物医药:着力于中药注射剂、口服制剂、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材成份提取等领域,加快三九药业中成药质量升级技改暨产业化项目、天全县同善堂中药材加工及种植项目和峻鹤新药研发中心、药品及健康产品GMP生产基地项目建设。

饮料食品:着力于茶饮料、干果加工等领域,加快王老吉二期、芦山县盈安猕猴桃深加工、四川润兆渔业鱼籽酱及鱼肉生产线项目建设。

碲铋合金及晶体材料:着力于有色、稀贵金属特别是碲铋合金加工领域,加快碲铋矿资源的开采、技术研发和精深加工,推动一名微晶等企业发展高端晶体材料。

精细化工:着力于磷化工、民爆产品和新型粉体材料等领域,加快蓝海化工电容级磷酸和微胶囊赤磷开发项目、雅化集团雅安生产点搬迁技改项目、天源天泉盐化工技改项目建设。

第二节推进园区创新发展

坚持“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推进优势产业关联、成链、集聚、互补发展。实施工业园区“2000亿计划”,加快构建“1+8”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形成营业收入千亿园区1个、百亿园区8(其中二百亿园区2)。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壮大省级开发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重点推进成雅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和四川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县()工业集中区特色发展。强化园区招商引资,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三节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升规计划,到2020年至少培育产值超百亿企业2户、50亿元企业5户、10亿元企业20户、亿元企业200户。积极引进全国甚至世界知名品牌大企业大集团落户雅安,鼓励扶持本土企业提档升级。推动企业整合重组,推动优势资源向大企业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点支持农产品(食品)加工、汽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企业做优做强,扶持根雕、汉白玉雕塑、林竹加工等企业发展壮大。

第四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自动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制造体系网络化,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强化工业基础领域创新和配套能力,提升制造业自主配套水平。推动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机械、冶金(有色)、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生产和生活循环式链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的专项资金支持,推进资源枯竭地区和石棉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

第四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培育新兴先导型服务业

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模式、培育新业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养老健康、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立足融入成渝、辐射藏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建设川西商贸中心。重点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站点,加快老城商业中心改造、新城商务中心建设,建成一批大型骨干卖场和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和培育股份制商业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购网销等新型业态,拓展茶交所、花椒交易中心功能,重点发展各类专业市场。重视发展农村服务业。

第二节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水平。顺应先进制造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良性互动。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生活性服务业,扩大服务供给,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顺应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实施重点领域消费工程,积极培育信息、旅游、养老健康、信贷产品等新的消费热点,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

专栏5 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到202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5%左右。

现代物流:推进雅安物流园区、川滇藏物流园区、雅甘综合示范配送中心、多营绿色物流发展中心、博娟农村城镇配送体系、雨城区雅洲府物流有限公司雅安城市和农村配送一体化第三方物流项目建设。建成亿元物流园区1个,引进1家全国性大型物流骨干企业。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7%,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长9%

养老健康:推进建设雅安生态养老园(雨城区)、上里镇生态养老中心、名山清漪湖养老颐养中心、名山蒙顶山茶文化康养产业园、名山“三生万寿”健康养生养老综合社区、九襄阳光康养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汉源环湖养老园区项目、雨城余家村康养及乡村旅游酒店、凤鸣花药谷、天宝村康养产业、天全康复养老服务中心、芦山康养服务中心、荥经县高端养老养生基地、石棉县高端养老养生基地等。

电子商务:实施“全企入网”工程,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和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有序推进农村(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建设,推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支撑体系,实现流通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网络交易额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35%;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40%

现代金融:积极发展多渠道融资,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提升保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水平,推动新型金融业态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科技服务:根据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大力提升研发服务能力,统筹推进创业孵化服务、研发监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五章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第一节加快建设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按照“生态雅安?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重新审视开发全市旅游资源,加速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转化,促进旅游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升“熊猫家源?世界茶源”影响力和美誉度,打造国际大熊猫品牌,建设大熊猫旅游核心区;深度挖掘和利用蒙顶山茶文化,建设大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区;打造“国际熊猫城?生态康养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雅安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渝城市群2.5天休闲度假目的地、川西自驾车旅游大本营,初步建成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加快建设旅游精品景区

实施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工程,强力推进碧峰峡、蒙顶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飞仙关、邓池沟、汉姜古城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到2020年全市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17家,A级旅游景区30家以上;加快培育牛背山、龙苍沟、王岗坪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汉源湖、轿顶山、百丈湖、达瓦更扎、夹金山、汉姜古城、红灵山、大川河、栗子坪、田湾河、大渡河峡谷等旅游资源开发;改造提升上里古镇、喇叭河、东拉山、硗碛藏寨?神木垒、云峰山、花海果乡、安顺场等景区。强化旅游项目投资,实施涉旅投资百亿工程,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通道、旅游城镇、旅游厕所、景区()停车场、观景台、标识标牌等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专栏6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加快建设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4个,精品旅游村寨100个,星级农家乐100家,旅游企业100家。到2020年,年接待旅游人次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0亿元,把旅游业建成全市支柱产业。

国际熊猫城品牌建设工程。推进国际熊猫旅游城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拓展城市休闲空间。打造熊猫绿岛城市文化地标,做靓青衣江文化休闲江,提升雅安北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北郊片区整体打造,建设熊猫文化旅游商品创意中心和熊猫主题乐园,建设周公山温泉康养和养老度假基地,建设大兴川西医养中心。推进熊猫古城旅游提升、邓池沟国际熊猫旅游小镇、蜂桶寨大熊猫生态保护区、国道351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进大相岭、栗子坪等区域大熊猫科考探秘、研学旅行、生态科普等旅游产品开发。推进以碧峰峡为核心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设。推出大熊猫发现之旅、大熊猫放归之旅、大熊猫研学之旅三条旅游精品线路。设立雅安市旅游品牌推广中心,积极申办中国雅安大熊猫国际文化旅游节,举办国际熊猫论坛。

旅游消费新热点培育工程。培育避暑养心、品果沐阳、登高赏美、亲水趣影、民俗历史等独具雅安特色的旅游业态,依托成雅高速、雅西高速、雅康高速、国道351等景观大道,打造旅游精品产业长廊。开发特色旅游餐饮,培育“雅安味道”特色餐饮企业和“雅安味道”品牌店;大力发展旅游购物,包装、打造一批雅安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销售额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打造精品旅游住宿,培育一系列精品民宿、主题客栈、度假酒店、休闲庄园等业态。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农业、文化、体育、工业等领域全面融合,创新旅游新业态。到2020年,旅游商品销售额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以上;打造10家知名“雅安味道”品牌餐饮店;建设一批国际自驾车示范营地、全省示范型的自驾车露营地;建设1个国家农业公园、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若干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2个全国文化创意旅游示范基地和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基地。

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工程。打造大碧峰峡生态旅游度假区、大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区、周公山易文化康养旅游度假区、川西大本营等国家级旅游名片,精心培育牛背山、龙苍沟、王岗坪等潜力名片,到2020年,建成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以上;建成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30家以上;国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5家以上;若干养老度假旅游示范基地。

旅游公共服务完善升级工程。以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支撑,重点推进雅安自驾游、自助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川西大本营”特色品牌。推进以国道351为支撑的大熊猫国家风景廊道、以国道318为支撑的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和茶马风情国家休闲绿道建设。推进景区“最后一公里”公路、“熊猫之家”旅游驿站建设,推进“厕所革命”。推进雅安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全面应用,建设雨城区智慧旅游示范城,打造国道318G5智慧旅游示范带,推动若干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建设。加强旅游市场规范管理和安全管理。

旅游精准脱贫工程。推进10个景区依托型、10个文化体验型和15个产业休闲型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5个四川省乃至全国示范性的旅游扶贫开发村镇。

第三节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和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城市旅游,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着力发展空气养生、避暑养生、阳光养生、温泉养生产业,推动医养结合、康旅结合,建设康养度假旅游区。加快建设以碧峰峡、蒙顶山为核心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周公山森林公园与温泉联动的养生旅游度假区、汉源湖及九襄区域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区、龙苍沟生态旅游度假区、百丈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积极鼓励、支持其他区域打造旅游度假区。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体验业态,深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和三条经济走廊建设,结合旅游产业精准脱贫,建设一批国家、省级旅游扶贫开发示范村镇,将田园景观、村居民舍、森林人家、乡土风情、农耕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企业。

第四节深化旅游合作营销

深化旅游合作,加强市场开拓、品牌共建、信息共享,积极融入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九寨和G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建设,提升雅安大熊猫旅游区影响力和竞争力。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扩大市场份额,全面系统开展雅安旅游形象和产品推介,包装推介雅安精品线路,打造雅安旅游核心品牌,打响“熊猫家源?世界茶源”品牌。积极发展智慧旅游,深化雅安智慧旅游“1+6”平台建设,推动在线旅游和智慧旅游产品开发。

第六章 提升信息化水平

第一节完善信息网络体系

落实“宽带中国”战略,构建“智慧雅安”“光网雅安”“无线雅安”。完善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积极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支持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全面提升网络智能化水平、信息交换速度和综合承载能力。争取扩大四川省“宽带乡村”试点工程雅安试点范围,实现“宽带乡村”全域覆盖。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加快升级和深度覆盖,扩大高速无线局域网在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的覆盖。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维护重要数据资源和个人数据隐私安全。

第二节推动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

深入挖掘数据资源经济社会价值,促进云计算健康发展,提升大数据应用范围和水平,积极培育大数据产业。加强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整合,建立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雅安市大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的资源挖掘、整合处理和开发应用,促进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加快建设“西部云谷”。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入融合,深化大数据的创新应用,积极探索新的应用模式、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推进数字化档案馆()建设。

第三节实施“互联网+”行动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广泛深度应用,催生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制造,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与服务领域广泛融合。推动“互联网+”农业,打通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智慧社区、智慧公共安全、智慧旅游、智能交通、安全生产监管等社会领域的创新运用,实现精准服务、优质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大数据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提高政务系统运行效率。

第七章 建立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建设川西综合交通枢纽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机遇,大力实施“交通会战”行动,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旅游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坚持“着重东向、发展西向、增强南向、拓展北向”,向东主要强化雅安与成都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的联系,重点建设与成都主枢纽及成都1小时经济圈次级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通道;向西重点加强雅安与川西地区及西藏地区的联系通道,特别是与甘孜州的联系及区域合作;向南重点建设雅安与攀西经济区之间的运输通道,加强和攀西经济区的合作发展和交流,促进雅安南部荥经、汉源和石棉的产业发展,并通过相关路网联系“一带一路”,促进与东盟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向北主要提升雅安与川西北阿坝州的联系,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八个县区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以“3+1+2”铁路网〔注4〕、“二环六通道三联线”高速公路网〔注5〕、“五纵七横”国省干线公路网〔注6〕为骨干的“外通、内畅、高效、平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川西综合交通枢纽。

专栏7 “交通会战”行动计划

实施交通建设“33352”工程,形成“3+1+2”铁路网、“二环六通道三联线”高速公路网和“五纵七横”国省干线公路网,建成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十三五”累计完成交通投资695亿元,新增铁路里程129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24公里。

建设3条铁路:成都至雅安铁路、雅安至康定铁路、雅安至眉山至乐山铁路

建设3条高速公路:建设雅康高速、峨汉高速,力争成雅高速复线开工建设。

建设3条国道:G108成雅快速通道及石棉境内段、G351多营至对岩段、G549石棉境内段。

建设5条省道:S105雅安至上里、S104雅安至草坝至名山、S433荥经泗坪至牛背山、S217石棉境内段、S308荥经至天全。

建设2000公里农村公路。

客运站点:新建和提升改造县级及以上客运站场5个,乡镇客运站23个。

机场:积极规划雅安通用机场。

第二节推进能源网络建设

加快建设老鹰岩、锅浪跷、新庙电站,力争到2020年,全市水电装机达到1350万千瓦以上,建成西部清洁能源基地。积极推进风电开发利用。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力争实施雅安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500千伏配套工程,持续推进220千伏主网架建设,加大110千伏、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改造力度,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电网的可靠性和服务水平。积极勘探开发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加快天然气输配管网、油库、加油站、加气站等建设,完善油气输送管网和储运体系。

专栏8 能源重大项目

电网:规划实施雅安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500千伏配套工程,龙岗山、芦山、小河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名山永兴、雨城严桥、大兴、芦山棕树坪、荥经严道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电站:开工建设老鹰岩电站(57万千瓦)、新庙电站(8.1万千瓦),加快建设锅浪跷电站(21万千瓦)、民治电站(10.5万千瓦)、出居沟电站(7.4万千瓦)

其他:加快建设汉源、宝兴、石棉天然气长输管线项目,积极推进汉源、石棉、宝兴风电项目。

第三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构建完善供水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加快大中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建成铜头引水工程、九龙水库工程、南郊水厂引水工程,全面提升引、调水能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努力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重点河段堤防护岸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能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完善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加强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

专栏9 水利设施重大项目

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铜头引水工程、九龙水库工程、南郊水厂引水工程。

灌区续建配套。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建成铜头引水、永定桥灌区。

防洪减灾工程。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强重点山洪沟治理,治理山洪沟5;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继续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御洪水能力,修复河流生态环境。健全城市洪涝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水利扶贫工程。以261个贫困村为重点,全力实施饮水安全、水源保障、产水配套、水生态治理四项水利扶贫行动,到2020年,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明显加强,人人喝上清洁水,防洪安全达到标准,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第四节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发挥雅安“融入成渝、链接攀西、辐射康藏”的区位优势,加快物流通道、园区、节点、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川西物流中心。加快推进雅安物流园区、川滇藏商贸物流园区、天全物流中心等物流集聚区、节点建设,形成“一园区、三中心、四服务站”〔注7〕物流空间布局。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网,提升通道和网络综合运输能力,尽快形成相互衔接、互连互通的物流通道。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实现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加快推进物流网络信息平台、仓储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区域一体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第八章 加快完善发展新体制

第一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序开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第二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有序进退,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坚持完善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促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第三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统筹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的关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强持续增长动力。积极扩大有效供给,重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积极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围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重点领域,促进传统消费提质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催生新投资新供给,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第四节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抓好各项惠企政策落实,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增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法治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大力推进简政放权,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提高服务企业质量。强化企业要素保障,协调企业土地、劳动力、资金等问题,搞好企业融资服务,加强银企对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第五节健全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完善开放有序的产品、技术、产权、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交易流动平台。推进电力、水、天然气等要素市场化定价机制。深化土地要素配置和差别化用地机制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影响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准入和同工同酬的就业制度。推动金融服务领域发展,建立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融资。有序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

第六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构建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和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落实税收制度改革,培育稳定的地方支柱税源。加强财政收支审计,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保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强化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完善监管体系,提高风险防范和处置水平。

第七节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厘清市场监管职责,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推进职能融合和职能转变,完善职能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注8〕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非禁即入”。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推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质量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的诚信建设。建立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第三篇 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

加快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振兴,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

第一章 推进灾区发展振兴

第一节决战灾后重建攻坚

紧紧围绕“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守“六位一体”工作底线,高水平、高质量完成重建任务,坚决打赢灾后恢复重建收官之战。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未完工项目建设,尽早交付使用、投入运营。规范做好重建项目竣工验收、结算(决算)审计、资产移交、产权登记、档案管理等工作,确保建成项目及时投入使用。强化重建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重建成果管护运营机制,抓好公共服务设施后续能力建设和运行管理。强化重建水平提升,继续抓好重点区域、重要节点、重点项目的齐头推进、示范带动,全程全景展示重建新路的历程和效果。

第二节探索完善重建新路

深刻把握灾后恢复重建规律,系统总结提炼灾后重建实践经验做法,加快重建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灾后重建成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断探索完善“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从组织指挥体系、工作推进体系、力量统筹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法规制度体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等方面,系统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建经验做法,为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经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提升灾区发展水平

加快灾区产业振兴发展,培育壮大骨干优势产业,推进芦山产业集中区和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合作园区建设,推进园区提档升级,提升园区建管水平,推进产业转移发展。扶持特色农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构建对口支援长期合作机制,推进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转变。推进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重要生命通道建设,畅通完善灾区对外连接。实施积极的就业帮扶政策,促进灾区群众就业创业。实施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攻坚行动,帮扶灾区贫困人口脱贫。

第二章 统筹“三大片区”协调发展

第一节推动东部片区领先发展

雨城、名山、飞地园区(经开区)、荥经等东部片区,着眼经济发展引领作用和城市核心定位,突出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依托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推进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雅安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强区域城镇规划布局和衔接,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导人口合理集聚,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第二节推动南部片区加快发展

石棉、汉源等南部片区,突出能源、矿产、自然环境等资源优势,发挥成都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链接功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建设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培育开发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升级,以特色载能、新材料、精细化工为重点,推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清洁循环生产。依托碲铋等矿产资源,积极参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产业分工,打造特色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

第三节推动西北片区特色发展

芦山、天全、宝兴等西北片区,突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挥联动、服务、辐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作用。支持县域工业点状开发和飞地发展,发展壮大生态友好型的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建材、食品饮料、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第四节完善片区协调发展机制

完善区域协同和联动机制,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片区发展规划统筹,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生产力布局,健全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鼓励片区间产业协作配套,支持片区产业合作,加快“飞地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形成产业合理布局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建立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建立条块结合、功能导向明确的政策调控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区、产业侧重等定位差异,健全完善区别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片区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第五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实施百亿县区培育工程,做大县域经济规模,建设两百亿元县区1个、百亿县区4个。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定位,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的经济强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县,大力发展种植业、林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强县,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型产业发展,培育形成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强县,加强县域旅游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加快县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加快县域改革,积极探索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第三章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第一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大力实施“城乡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乡面貌,走出一条雅安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全面开展城市设计,推进“多规合一”,建立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全面推动中心城区转型升级,以“一城三廊六片”〔注9〕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推进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大兴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区建设。推动雨城、名山、飞地园区(经开区)一体化。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与修复,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支持县城加快发展,大力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注10〕,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力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建筑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秩序。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考核制度,创新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水平。

专栏10 “城乡提升”行动计划

实施城乡建设“16161”工程,加快川西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旅游生态城市和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5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4.1%

建设雅安市中心城区。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旅游生态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步伐,重点打造“一城三廊六片”。充分利用周公山、金凤山的自然山体和青衣江、周公河(濆江河)、陇西河的自然水体,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加快大兴新城建设,完善姚桥片区配套设施,提升老城片区城市品质,全面启动多营对岩片区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名山区建设,加大经开区开发力度,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建成区面积49.3平方公里。

建设6个县城。合理确定县城发展定位,支持县城加快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建设16个重点乡镇。推进重点乡镇道路、供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完善小城镇功能,营造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和就近就业吸纳能力。

综合整治1001个行政村。坚持生态、安全、产业、文化的基本原则,创新规划编制思路和形式,统筹编制理念新颖、特色鲜明、产业带动的村庄规划,指引村庄合理建设;推进“四改、三建、三清”农村环境治理和老旧村落改造提升,布局前庭后院,保留田园风光,传承农耕文明,彰显雅安地域特色、生态优势和民俗文化。

专栏11 城乡建设重大项目

城乡规划工程。建立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完善中心城区规划体系,完成姚桥新城、名山城区、雅安经开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编制城市业态、市政设施、住房保障等专项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突出城市特色;积极开展近郊区规划研究,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县域体系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县城控规全覆盖。完成全市镇()总体规划和行政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实现镇()村规划全覆盖。

城乡建设工程。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以“一城三廊六片”为重点,加快扩容提质,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姚桥新区“雅安客运站”站前商贸区、国盛基业、万达广场、市文化中心区等重要节点项目建设。完善和疏解老城功能。分层分类实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推进绿地建设,拓展市民休闲活动场所,加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古树名木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加快熊猫绿岛桥梁、道路和公园建设,启动茶马古城、雅州宾馆片区、南坝子片区等建设改造。实施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启动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既有住宅电梯增设试点工作。加快大兴新城建设,围绕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绿色低碳、宜居宜业、产城(医疗产业、康养、农业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加快商业、住宅、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新城框架。开工建设南外环线、滨江路等主、次干道和支路,打通道路“毛细血管”,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新建大兴生活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万吨。新建雅安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700吨。加快推进雨城、名山、经开区一体化建设,完成雨名连接道路、永兴大道、凤鸣至经开区道路、雅乐连接线和草坝至大兴连接线建设,加快推进蒙顶山茶史博物馆、旅游接待中心以及皇茶大道二期、溪蒙路等建设。全面提升县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特色魅力小城镇,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产业兴旺、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城乡管理工程。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到2020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16.39万吨/日,市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0.156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主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8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全市90%以上村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100%的村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

第二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上取得新突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健全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扶持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进城创业。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全部纳入失业登记,平等享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

第三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全域规划理念,提升新村建设规划水平,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按照“小组团、院落式、田园化”要求,大力实施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扶贫解困、文化传承重点任务,促进生活、生产、生态和农村、农业、农民协同发展,建成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文化、乡村情趣的新型农村社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统筹”,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城乡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专栏12 新村建设重大工程

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旅游发展型、园区带动型、村庄整治型等各具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新村聚居点建设、旧村落改造提升和传统院落民居保护,到2020年,全域全面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成新农村综合体100个。

第四章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重建惠民的生动实例,加强感恩教育,传递感恩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追求,凝聚全市人民精神力量。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节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程。深化“三馆一站”〔注11〕免费开放工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支持文化艺术创作,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开展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创建,发展民俗文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展示传播、信息共享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培育和打造文化小镇、文化新村、文化院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治理体系。

第三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支持本土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打造本土文化品牌,支持民营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促进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文物在旅游中的文化作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业等融合,加快建设生态文化特色产业。落实“高清四川”发展思路,推进“智慧广电”发展,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发展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

专栏13 文化发展重点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雅安方志馆、市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川西现代传媒产业园(川西印务中心)基础设施,推进县级综合档案馆和方志馆建设。新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3个,改造完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29个。

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实施文化展示传播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文化小镇、文化新村、文化院坝。

文化产业倍增工程:实施大熊猫文化、茶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系列化的特色茶品、特色工艺品(乌木根雕、石雕、陶塑等)、文化演艺娱乐、特色餐饮器具(黑砂陶、漆器等)。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业、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俱乐部、休闲娱乐健身中心、主题文化酒店,建设体育、文化、休闲结合的文体休闲综合体。促进“互联网+”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扶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茶马古道、荥经县开善寺正殿、雨城区博物馆场馆和荥经县严道城址保护,实施石棉蟹螺堡子、木耳堡子、猛种堡子和宝兴和平藏寨等传统村落保护,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特色城乡建设。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实施地方典籍整理工程。

第四篇 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全国示范,实现向美丽雅安、生态强市跨越。

第一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合理确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严防死守耕地红线。探索试行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充分用好国家和省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完善大熊猫放归基地,探索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实行排污许可动态管理。

第二节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生态文明试点示范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实践,重点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和有效模式,及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作用,以生态文明示范引领生态经济发展。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章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第一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大力实施“生态富民”行动,促进生态优势转化,推动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加快实现生态富民强市。加快建设三条百公里百万亩特色产业走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休闲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富民。大力发展农商对接、电子商务,着力完善城乡商业网络,培育发展农村物流,促进物流产业富民。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强化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富民。

专栏14 “生态富民”行动计划

实施富民提升“335”工程,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年均增长8%左右,脱贫攻坚生态富民帮扶一批取得明显成效。

三大富民提升计划。实施生态农业富民提升计划,建设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产业、果蔬产业、果药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壮大培育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五雅”产业。实施物流产业富民提升计划,发展“农商对接”“电子商务”等流通方式。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富民提升计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健康养老保健服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三大富民平台建设工程。实施农业园区富民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四川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汉源甘溪坝食品加工园区、芦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等农业园区。实施农村物流产业富民平台工程,建成一批集聚度高的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实施农旅康养富民平台建设工程,加快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建设,推进精品景区建设、旅游城镇提升、旅游投资促进、智慧旅游建设工程。

五条生态底线坚守工程。实施防治水土流失工程、耕地保护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生态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五大工程,“十三五”期间,新建堤防151公里,综合治理长度22.3公里。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06万公顷以上。

第二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能力。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鼓励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广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积极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

第三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花岗石、大理石产业循环发展,实施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或延伸等关键项目。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园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联建共享,推进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综合治理和回收再利用。积极发展农林牧渔多业共生、三产融合的循环型农业,加强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第三章 推进节能降碳和资源节约

第一节推进节能降耗

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产品。落实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深入推进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落实节能激励约束政策,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降耗。

第二节推动资源节约利用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注12〕,推进农业、工业、居民生活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土地用途管控,优化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发展绿色矿业,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注13〕指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第三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降碳,开展低碳试点示范,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展重点企()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探索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发展碳汇林业,提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专栏15 节能降碳和资源节约重点工程

节能工程。实施工业节能技改以及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程,实施绿色建筑推广工程,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实施矿产资源、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工程。

第四章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第一节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谋划区域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合理划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区域整体生态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合理确定三类空间的适度规模和比例结构,城镇空间占比按照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次递减。

第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家、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管理,推进天全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全面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争取符合条件的县调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进雨城、名山、荥经等重点开发地区提高产业和人口聚集度,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质量;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

第五章 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第一节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推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态安全。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加强公益林建设和后备资源培育。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强林地提质增效。加大国土绿化力度,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绿而美、绿而精,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积极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生态恢复和治理,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岩溶地区石漠化和大渡河干旱河谷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力度。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扩大湿地面积。强化水资源保护,实施河湖治理,逐步淘汰对河道生态用水和重要风景名胜区产生显著影响的河道采砂和小微型水电站,有效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第二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景观和基因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力度,强化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与濒危野生动物物种拯救、大熊猫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濒危物种救护。加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监测和评估。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严格大树移植管理,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专栏16 生态建设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6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9500万立方米。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对纳入财政资金补助的1296万亩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进行全面有效管护,积极开展公益林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94.27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4万亩以上。

森林经营培育工程。加强人工中幼林抚育,完成森林抚育30万亩。

森林生态系统保育能力建设。加大实施森林防火能力和体系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森林生态资源监测等工程体系建设。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60平方公里。

大渡河干旱河谷区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大渡河干旱河谷地区生态修复工程试点0.5万亩。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保育湿地面积26.97万亩,提高现有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保护功能和管理能力,新建和完善湿地公园4个。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建设,提升保护能力,确保95%以上的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与濒危野生动物物种拯救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地的管理,继续推进大熊猫栖息地修复以及泥巴山、黄水河、二郎山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建设,拯救小相岭大熊猫极小种群;加快大相岭大熊猫生态适应性放归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小相岭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推进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实施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建立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小区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

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建设工程。推进雅安市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台站建设,建立雅安市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中心。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现代农业与生态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第三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防灾减灾信息互通共享,全面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预警能力。加大工程性防灾工作的投入力度,深入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做好地质灾害隐患避险搬迁、应急排危除险。提高地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地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城乡老旧建筑拆除加固步伐,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加大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投入力度,实施森林保险,提高应对森林灾害能力。

第六章 加强环境保护与防治

第一节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

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清理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口和设施,确保饮用水安全。深入开展城乡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各类工业园区(集中区)以及造纸、印染、化工、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和清洁化改造,持续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严格控制总磷排放量,保护重点流域、区域和良好湖库生态环境。加快城镇配套管网建设及污泥处置,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置力度,逐步在重点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推广再生水利用。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严控地下水超采,防治地下水污染。强化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流域性污染风险防控。

第二节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和保育,加大城镇、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及转运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源防控和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重金属污染源减排、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行业综合整治。健全土壤环境监测制度,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风险评估和质量等级划分,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固废危废污染防治,对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监管,实施无害化处置。

第三节强化大气污染防治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少数污染物控制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整治颗粒物污染,加快取消城市燃煤,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燃煤锅炉治理,加强城市扬尘综合治理,继续实施秸秆禁烧,有效降低PM10PM2.5水平。继续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强力推进工业脱硫、脱硝、除尘减排。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鼓励清洁能源替代。

第四节建立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评估水平。健全突发性生态环境事件应对与防控体系,提升环境风险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17 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水污染防治工程。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减排及工业污染源废水全面达标排放,实施饮用水源地和重点湖库及良好水体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到2020年,市内青衣江、大渡河流域纳入国家和四川省考核的监测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85%以上;青衣江、大渡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市及各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比例高于90%

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实施重金属污染源减排、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危险废物处置与利用设施建设。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黄标车淘汰、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烟粉尘整治、颗粒物(PM10PM2.5)污染治理。到2020年,全市城市环境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主要污染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省下达目标。

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城镇及重点乡镇生活污水、污泥、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同步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垃圾收运设施。

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与全国、全省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实施环境风险预警监控、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

第五篇 开创共赢发展新局面

抓住国家、省开放战略新机遇,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机制,坚持内外需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

第一章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节加强对外贸易

落实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外商投资,引导外资投向骨干产业和特色领域,推进全市产业发展。瞄准亚非拉等资源优势,抢占资源市场,投资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监管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创新外贸发展模式,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积极跟踪外海市场消费需求,发挥优势出口产品潜力,加强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加强“三外”〔注14〕联动,推动外贸发展。

第二节加强招商引资

围绕资源优势和重点园区产业定位分类施策、招大引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围绕四大骨干产业和六大特色产业,突出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商贸物流、城市建设开发等重点产业招商,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配套企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整体提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依托知名商()会,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互联网+招商,实施驻点招商,畅通招商信息渠道,鼓励、邀请更多国有企业、大型民企来雅投资。“十三五”期间,力争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5亿元以上项目50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招商项目50个,到位资金2000亿元。

第二章 深化区域合作发展

第一节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抢抓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和扩大内陆开放战略契机,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扩大与成渝、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着力完善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承接区域间产业转移。精准对接与成都经济区相适应的政策体系、产业配套,全面融入成都城市群发展。

第二节深度推进周边地区交流合作

进一步密切与成都、眉山、乐山、凉山、阿坝、甘孜周边市()的联系,加强区域间的规划统筹和衔接,加快构建区域互动合作、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积极拓展合作领域,重点深化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招商引资、教育、医疗卫生、城市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合作,推进“1+7”同城化发展,在不断深化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提升环雅安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

第三章 推进开放合作载体建设

第一节加快开放载体平台建设

采取飞地园区、合作园区等多种形式,完善共建园区发展模式。以产业为纽带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实现全域工业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以芦天宝飞地园区、成雅工业园区和雅双合作园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与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共同参与建设的机制,加快飞地园区雨城、天全园中园建设,加快构建园区信息化、创业、投融资、政务服务等平台,加强园区体制机制创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工业点适度发展,建设工业新镇,成为县域工业的有益补充。

第二节积极用好重大投资促进平台

组织办好地方特色经贸活动。积极参加西博会、科博会、农博会、酒博会、旅博会、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投资大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全球川商返乡发展大会等重大对外开放活动,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第四章 创新对外开放机制

第一节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

完善区域合作常态机制。参与制订并积极实施区域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协作互动,积极建立产业分工体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统筹开发优势资源,建设统一市场体系。借助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各层级的全面开放合作态势。完善对外贸易激励机制,加强出口基地建设。

第二节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建立招商引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库和目标企业库建设,分地区制定产业招商指南,分行业制定产业招商目录,分企业绘制产业招商流程图,建立完善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机制,促进项目落地实施、投产达效。完善招商引资目标督查、考核机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招商格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招商引资保障。加强政务环境建设,大力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

第三节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

加强园区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越位和错位。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第六篇 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一章 集中力量决战脱贫攻坚

第一节实施精准脱贫

落实脱贫攻坚“3+13”政策组合〔注15〕,确保“人脱贫、村摘帽、达四好、同奔康”。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分类确定“五个一批”涉及的贫困户数、人口、结构及分布情况,分类制定扶持方案和精准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因村施治、因户施策,推动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如期脱贫。认真实施13个专项方案。优先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加快完善贫困村供水保障体系,推进贫困村电网覆盖升级和信息网络全覆盖。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受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提高贫困群众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健全贫困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加强贫困群众社会保障。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扶贫。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构建资产扶贫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投资收益、理财收益扶贫模式。

第二节推进特殊困难地区加快发展

持续推进移民后扶工作,落实国家给予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水电库区的财政、金融、土地等特殊支持政策。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区域持续跨越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提升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水电库区公共服务可及性和保障水平,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节强化脱贫攻坚责任机制

落实“市、县()、乡镇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完善扶贫开发保障机制,建立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制定脱贫攻坚项目台账,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市级财政扶贫投入,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全面落实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强化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建立财政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社会帮扶机制,拓宽扶贫参与方式和渠道,构建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扶贫帮困体系,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第二章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惠普可及、保障公平、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统筹公共服务设施,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差距,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和共享能力,提升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途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放宽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准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管办分离多样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公共服务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章 提高教育质量

第一节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和创新教育,培育学生的精神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涵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激励机制向乡村教师倾斜。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完善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行现代学校管理。完善教育队伍管理机制,建立稳定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校长队伍。改革学校课程和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变革传统课堂模式。

第二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扩大公益性学前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引进有较强实力的民办幼儿园入驻雅安。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补贴、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支持办好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充分考虑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积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保育教育活动,鼓励实施小班化教育。

第三节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教育公平。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统筹管理。以教育质量提升为重点,着力推进高中学校示范创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切实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市级统筹规划,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分区域相对集中发展。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促进办学体制多元化,扩大优质资源。

第五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建立产教深度融合、职普互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雅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整合市、县()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业院校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建成雅安职业教育发展区,推动职业教育集聚集约发展。全面加强专业建设,稳定和扩大培养培训规模,建设教学型基础技能实训基地、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增强职业院校基本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职业院校发展核心竞争力。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提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计划、中高职教育衔接推进计划,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专栏18 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义务教育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推进高中学校示范创建和高中建设计划,实施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周转宿舍建设(二期)

振兴教育质量工程。实施雅安教育质量振兴计划,实施“领雁工程”,选拔100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和后备干部进行为期三年的系统培训。组建名师工作坊,实施“青蓝工程”,促进教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校内涵品质,培育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完善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中职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基本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兼具生产和教学功能的专业化实训基地、区域性和行业性公共实训中心、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建设。建成雅安职业教育发展区,建成职业教育服务平台。

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雅安城域网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增强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全面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建设项目,实现数字教室全覆盖,全面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四章 促进就业创业

第一节扩大就业创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配套衔接,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统筹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实施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新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创业专家团队和创业项目库、就业见习基地等建设。

第二节加强技能培训

加快构建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开展新兴产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为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第三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劳动关系领域法治建设,健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监察执法办案能力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办案效能。完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以及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五章 缩小收入差距

第一节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收渠道。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支出,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增加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缩小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第二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分类管理要求的工资制度。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形成科学合理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允许和鼓励品牌、创意等参与收入分配。

第六章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参保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组织实施“金保二期”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保险费统一征收和稽核。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按照省统一部署,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一经办管理。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医疗费用总额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加强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完善医疗保险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配套政策。

专栏19 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就业促进工程。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联盟,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规范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认定和管理。建立雅安市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实施就业失业监测预警工程。

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按照经办服务城乡均等、管理服务向下延伸、信息系统向上集中的基本思路,继续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街道、乡镇平台标准化规范化综合达标率达100%

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开展新兴产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市、县()失业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健全创业公共服务指导机构。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基层平台建设。

社会保险。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社会保障卡工程,实现社会保障卡覆盖120万人以上。推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社会福利工程。实施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加强儿童福利院建设,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和服务网络。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

第二节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工作。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组建红十字赈济救援队伍,加大红十字人道救助力度。

第三节积极发展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

以扶老、助残、济困、爱幼为重点,积极发展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积极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和服务网络。加快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发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第七章 推进健康雅安建设

第一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以建设“健康雅安”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公卫与医疗并重、改革与发展并重、政府与市场并重,实行医疗、医药、医保联动,着力推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市建设,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平的城乡医保制度、规范的药品保障制度、均等的公共卫生制度、严格的医药监管制度。

第二节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建设川西区域医疗服务中心。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建成涵盖医疗服务、养老康复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居民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川西区域远程医疗、紧急救援和康养设施建设。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壮大中医药产业,发挥传统中医药惠民作用,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妇幼健康保健、急救体系、精神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血吸虫病、传染病、慢性病、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地方病、职业病危害防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第三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在城镇公园、广场、居民小区、休闲度假旅游场所增设必要的全民健身设施和场地。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和低收费对公众开放。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推动群众健身活动与群众文化和旅游休闲活动相结合,积极发展社会体育组织,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培育体育产业,推广特色体育项目,促进体育消费。

第四节发展多层次健康服务业

实施健康雅安2020行动计划,推进健康雅安建设。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发展多层次健康服务业体系。以“医养”健康服务业为核心,发展“康养”健康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养生(养老)用品制造和“互联网+健康服务”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空气养生、避暑养生、阳光养生、温泉养生、森林养生等养生产业,加快打造易文化养生旅游度假区、阳光养生旅游度假区,推动多种业态相融合,壮大相关支撑产业。建设国家健康城市,打造中国西部康养目的地。

专栏20 医疗卫生和体育重点工程

医疗卫生。实施健康扶贫建设工程、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工程、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发展特色专科医疗,加强远程会诊中心、紧急救援中心等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川西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发展健康管理和康复养老。发展中医药产业和中医治未病工程,加快健康医养服务业发展。提高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推进妇幼健康保健、急救体系、精神卫生监督科学化管理建设。实施“互联网+”,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

体育。实施足球场地设施、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室内冰场等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每年增加全民健身路径20条,在城镇公园、广场、居民小区、休闲度假旅游场所等增设全民健身设施。实施全民健身普及工程,发展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十五分钟”健身圈。

健康服务业。打造沿周公河温泉养生谷,推动阳光康养、森林康养、季节康养、文化康养和膳食康养,建设具有康养功能的文化旅游城、休闲度假乡镇和特色养生村。

第八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一节落实人口政策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

第二节积极应对老龄化

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现人人享有养老服务,落实养老服务业的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逐步将农村或边远地区空巢老人、困难老人、失能老人、失独老人纳入政府兜底养老覆盖范围。加大养老队伍建设培养力度,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提升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第三节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市县()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实现村级妇女儿童之家全覆盖,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未成年人、留守妇女、空巢老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关爱服务体系。

专栏21 人口、养老服务重点工程

人口。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项目、妇幼健康项目等。

养老。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支持医养结合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第七篇 实施保障

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章 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第一节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迈向全面小康。持续推进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工作状态和人文氛围,为干事创业和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节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统筹协调,健全以发展规划为导向、以财税金融政策为主要手段的调控机制。理清政府权责边界,尽量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管理和干预。持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积极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可持续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下放一批投资项目核准和审批权限,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第二章 推进建设法治雅安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发展协商民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强基层民主,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深化群团改革,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二节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执法裁量权标准,严格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第三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着力构建满足法律需求、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深入推进“法律八进”〔注16〕,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群众增强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依法维权,理性有序表达诉求。

第三章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节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全面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依法治理体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推进党政主导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第二节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扎实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搭建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鼓励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支持和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

第三节预防化解社会矛盾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机制。加强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建立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开展心理咨询、疏导、调节等服务。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巩固和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维护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安全生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

第四节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格安全准入,规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行为,落实食品药品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完善检验检测、风险应急和稽查执法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强化预防治本,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三无院落”〔注17〕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丽新村“雪亮工程”建设,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斗争。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建设平安雅安。加强禁毒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禁毒工作基础。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强消防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和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一节健全规划体系

加强关系发展全局且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重要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减少竞争性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市级相关部门围绕综合交通、工业发展、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编制实施一批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对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各县区要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立足本地实际,编制和实施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规划之间协调一致的原则,加强规划衔接协调。有条件的县区要积极探索“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注18〕。

第二节突出项目支撑

坚持将项目作为规划实施的具体支撑和抓手。积极对接国家、省规划和重点投向,谋划储备和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根据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每年筛选确定一批支撑作用强的储备项目,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确保“十三五”规划储备项目总投资达到5000亿元以上,力争项目储备投资总额超万亿。强化项目管理,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和分级管理制度,创新项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协调做好项目保障工作。

第三节强化目标考核

健全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围绕本规划提出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制定规划任务分工方案,明确规划实施责任。按照美丽雅安、生态强市总体目标,健全完善规划目标考核体系,纳入部门和县区考核,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安排。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调整优化考核办法,实行分类考核。

第四节加强政策引导

大力争取国家、省支持政策,制定符合雅安实际的消费、投资、产业和财政等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优化出口结构,创新出口方式,扩大进出口规模。坚持政策制定服从规划导向、短期政策服务规划实施的原则,研究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政策措施,加强人口、土地、环境、产业、财税、投资、金融等政策的统筹协调。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扩大对公共领域的财政支出。运用财政杠杆,采取担保、奖励、补助、贴息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第五节强化监督评估

本规划经过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县()、各部门要严格遵守。市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制定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安排年度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在实施中期和末期,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并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议,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市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

附件1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说明

全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了20个主要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2个,约束性指标8个。人口自然增长率、森林蓄积量、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耕地保有量8个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化率8个预期性指标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未能完全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预期。现将情况说明如下:

一、关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

地区生产总值规划目标达到573.08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年均增长16.3%;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06030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58亿元,年均增长10.6%;人均GDP达到32524元,年均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4.455.929.7。主要原因:一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影响。“十二五”前两年全市经济发展呈现高位增长态势,20112012年全市GDP分别增长15.3%14%,分别比全省高0.3个和1.4个百分点。2013年受芦山强烈地震影响,全市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仅增长3.9%,落后全省6.1个百分点。全市坚持打灾后恢复重建硬仗、补经济社会发展欠账,努力克服芦山地震灾害影响,20142015年全市GDP分别增长11%9%,分别比全省高2.5个和1.1个百分点。二是宏观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全国GDP2011年的9.5%回落至2015年的6.9%,全省从2011年的15%回落至20157.9%。全省各市州经济增速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绝大多数市州都不能完全达到“十二五”规划预期。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影响,价格指数也呈现逐年回落态势,影响三次产业结构构成。扣除地震、经济形势等影响,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能实现目标预期。

二、关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划目标达到31.3亿元,增长15%左右。2015年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31亿元,年均增长14.1%。主要原因:一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影响。“4?20”芦山地震灾害对全市经济和企业税收影响周期较长,短时期无法恢复到震前水平。二是地震灾区税收优惠政策影响。按照《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58)规定,凤凰体育执行地震灾区优惠政策退税。三是大型水电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影响。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大型水电企业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10)规定,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含抽水蓄能电站)销售自产电力产品,自201311日至20151231日,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8%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截止201512月,全市累计执行退税2.56亿元。扣除地震、税收优惠政策等影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能实现目标预期。

综上所述,扣除地震、经济形势等因素综合影响,全市能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预期。同时,从指标属性看,预期性指标主要起引导作用,约束性指标为必须完成指标,全市8个约束性指标均圆满完成。因此,综合分析,全市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附件2

名词解释

1.1+7”同城化发展:即成都市和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乐山市、雅安市、遂宁市实现同城化发展。

2.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指政府运用财政、产业、投资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的指标。约束性指标是指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利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目标,将纳入各地区各部门评价考核。

4.3+1+2”铁路网:在“十三五”期间建设成都至雅安铁路、雅安至康定铁路、雅安至眉山至乐山铁路;将雅安至甘洛铁路(含石棉至汉源支线)纳入“十三五”建设规划;将成昆客专雅安至西昌段,天全至芦山至宝兴支线铁路作为储备项目。

5.“二环六通道三联线”高速公路网:二环:一是由成雅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雅乐高速公路的部分路段共同组成,全长约50公里。二是由成雅眉乐旅游环线高速、邛名高速、成雅高速、雅西高速组成,全长约220公里。六通道:一是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二是邛崃至名山高速公路,三是雅安至乐山高速公路,四是雅安至西昌高速公路,五是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六是雅安至马尔康高速公路。三联线:一是峨眉至汉源高速公路,二是石棉至泸定高速公路石棉段,三是石棉至甘洛高速公路石棉段。

6.“五纵七横”国省干线公路网:由四条国道(G108G318G351G549)和十条省道(S104S105S106S217S307S308S431S432S433S435)为主干线,大致组成了“五纵七横”的干线公路网布局。

7.一园区、三中心、四服务站:“一园区”指雅安物流园区,“三中心”指汉源物流中心、始阳物流中心及石棉物流中心,“四服务站”指雨城物流服务站、荥经物流服务站、芦阳物流服务站、宝兴物流服务站。

8.“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指企业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监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

9.一城三廊六片:“一城”即中心城区,“三廊”即青衣江、周公河、陇西河两岸,“六片”即老城区、姚桥、大兴、多营-对岩、名山区、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雅安经开区)

10.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指在全省县城以下建制镇中每年遴选100个试点小城镇,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升试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支撑,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工业和旅游镇。

11.三馆一站: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

12.节水“三同时”制度:指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北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