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的一天,一个高高瘦瘦的年轻人,径直走进汉源县富林镇太平村活动室——“你好,我是市人大办的徐茂森,这次我到你们村任驻村干部,今天我来报到。”
“我们村是全县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村,共有714名贫困人口,当时我们都在疑惑,他能干好吗?”让太平村党支部书记常华廷没想到的是,从转变角色入手,到解决行路难等难题,再到壮大产业谋划长远发展问题,这位驻村干部干得相当起劲。
用真心拉近村民距离
8月26日上午10点,太平村村民座谈会召开,主要内容是由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提脱贫和发展建议。
“村上的机耕道没硬化,干起活来不方便。”十五组村民率先提了建议。
“为发展产业修建的水塘,能不能补助点水泥……”
村民发言踊跃,徐茂森和其他村干部一一将建议记下。这个村落,是全县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村,但村民发展意愿强烈,期盼能早日脱贫。
然而,刚驻村时,不少村民却不愿对徐茂森敞开心扉:“你们这些上面下来的干部都是走过场,干不了多久就要走,和你说了也没用。”
徐茂森压下心中的委屈,“放下鼠标采民风,俯身弯腰接地气”是难点也是突破点,要让村民知道,自己不是来“走过场”的。从倾听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组长和党员的意见建议开始,他迅速摸清了村情民情。
2组杨德福反映,“去年家里种的树苗,因为天干死了”,徐茂森便协调村上种植大户帮忙指导栽种并提供树苗;10组杨清全反映,“自己和老伴身体不好,儿子癌症晚期,没钱,看不了病”,徐茂森马上向县民政部门争取,协调落实了“兜底”保障政策……在徐茂森的《驻村帮扶日志》中,记录下了所解决的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只要有真心一定能换来真情,和村民的距离就能不断拉近。”
用脚步丈量可靠民情
去年年底,4.5公里的太平村通村公路硬化,现在从汉源县城出发到村上,坐车只需要10多分钟,但徐茂森还是偶尔花两个多小时步行入村。他一直坚信,用脚步丈量民情是最可靠的。
刚驻村时,行路难和饮水难,是村民反映最大的两个难题。
徐茂森将情况收集后反映到“娘家”市人大办,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亲自协调,发改、扶贫等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落实了通村公路建设资金1800万元,坛子山饮水工程资金120万元。伴随着两项工程全面完工,解决了全村2000多人的出行难和饮水难问题。
看到帮扶部门动了真格,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在扶贫项目带动下,群众自筹资金修建小水池80余口,解决自身饮水和灌溉用水问题;6、7组群众眼看村道修到了山头,主动投工投劳,在原有人行便道基础上开挖通组机耕道。
“再有一个月,这条长3.5公里、宽3米的毛路就能打通了。”站在通村公路尽头,挖掘机在山脚下轰隆隆作业,通组毛路已具备雏形。7组村民张辅强说,由于山路陡峭,现在村民每天给挖掘机送油时还需要绕很远的路,“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路通了卖水果、运材料都要方便得多。”
太平村的脱贫,已不是党政机关的“独角戏”,而是党群的“大合唱”。如今村里挂果的苹果、大樱桃、桃子等水果已近4000亩,3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徐茂森和村干部顺应民意,争取整村推进、经果林栽种扶贫项目,基本实现了应种尽种。
在常华廷看来,脱贫迈出的第一步是往往最艰难的。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村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前几天还组织种植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农户种植技术不断在提高,“这就是我们下一步的打算,打造一支‘土专家’队伍,带着村民壮大水果产业。”
原来,借用“互联网+”的思路,徐茂森和村干部正积极筹划,通过电商拓宽水果销路、提升太平村乡村旅游知名度。“通网就是当前的重点,扎扎实实把基础干好了,不愁未来的发展。”(雅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