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三星堆 大渡河边曾有座繁荣的“城”
历时5年,经过8次大规模发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汉源县发现以麦坪为中心的新石器到商周时期的史前遗址,大量的文物和遗址还原了距今4500年到2500年间,在大渡河中游神秘出现而又神秘消失的麦坪遗址上人们的生存状态。昨日,来自北京大学、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的考古专家现场考察认为,麦坪遗址是四川地区最新发现的一个不同于成都平原三星堆和十二桥文化的一处文化遗址。这里是古巴蜀时期,四川地区的又一处中心部落遗址。
麦坪遗址位于雅安市汉源县,包括狮子山遗址、龙王庙遗址、大地头遗址、麦坪遗址、金钟山遗址、摆鱼遗址、姜家屋基遗址等多处遗址,整个遗址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而位于汉源县大树镇麦坪村的遗址最具有代表性。自2006年到现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雅安市、汉源县的考古人员在这里已经进行了8次大规模发掘,目前整个遗址野外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麦坪遗址贯穿时间长,从距今4500年到2500年,发现了大量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
麦坪遗址处于大渡河中上游最为平坦的河谷地带,翻越北面的大相岭可以到成都平原,翻越小相岭可到西昌和云贵高原,往西是青藏高原,往东则是长江、中原,形成了东西南北“米”字形的交汇区。
考古队领队刘化石说,麦坪遗址文化不同于成都平原同时期考古文化,也不同于岷江上游的考古文化。初步看来,这是一支单独发展的文化,它没在任何地方出现过。
最早的麦坪人来自何方,现在仍是一个谜。从出土文物来看,麦坪遗址文化应存时于4500年至2500年以前,3000年以前是它的一个繁荣时期。这时候,麦坪文化已经开始受到蜀文化的影响,但还保持着自己的独一性。秦汉以后,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墓葬以汉文化特性为主。和曾经创造了辉煌巴蜀文化的古巴蜀人一样,曾经创造麦坪文化的麦坪人也神秘消失了!他们到了何处,我们还不得而知。
昨天,到考古现场考察的省内外专家们认为,大渡河中游地区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区经川西高原南下,进入云贵地区和东南亚的文化走廊、民族走廊,因而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诸学科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四川大学教授林向说,麦坪遗址文化受到古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甘青地区文化的影响,但又有非常鲜明的特性。“我一直认为,在新石器到商周时期,四川地区有很多部落,而麦坪可能存在着大渡河流域最大的一个中心部落。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三星堆遗址和十二桥遗址。”
还原麦坪遗址古人生活
几千年前就有套三房 男人还爱戴耳环
穿着兽皮,戴着耳环的男人们穿梭在密林中狩猎,荡一叶小舟在大渡河中狩猎;妇女们在家里纺纱;工场里,制陶的工匠烧制出尖底的炊具和用于陪葬或祭祀的精品;人们住在统一规划好的房子里面,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集市上进行着贸易……
这就是考古专家们还原的距今4500年到2500年间的麦坪遗址上人们的生存状态。考古人员在麦坪遗址发现新石器时期房屋基址182座。麦坪人有的住着平面呈圆形、长方形或近方形,用木头和杂草修成的类似栅栏为墙的房屋;有的住着开挖有基槽,用木头做墙壁骨架,上糊泥巴的木骨泥墙式房屋;也有的住泥土垒筑而成的房屋;贫穷的人家则住着简陋的窝棚。他们的房子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做饭的土灶多为圆形。
有些房屋只有一个房间,有的几个房间,呈单元组合结构,类似于现在的套二、套三房屋。这些房屋门的朝向一致,北部墙体处在同一直线上,有明显的组群关系,这可能是最早的街道雏形。考古队领队刘化石说,这种新石器时代的单元组织结构的房址,在川内是首次发现,在全国也很罕见。
更重要的是,人们当时对自己居住的地方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规划”,生活区、墓葬区、作坊区分类明确。考古人员在麦坪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棺葬26座,是目前四川地区发现最早的石棺葬。与其他地方石棺葬不一样的是,麦坪人的石棺没有用石板做底,雕琢精美的骨器和陶器是主要的陪葬品。
在一座石棺葬里,墓主口中插着一根10多厘米的骨器。这是当时麦坪人独有的丧葬习惯还是一种刑罚,目前还不得而知。在另一座石棺葬里,墓主没有脑袋,可见当时麦坪也并非是没有纷争的世外桃源。当时人们以种植农业为主,有时也要到密林狩猎,到大渡河打渔。
到了商周时期,麦坪人盛行土坑墓葬,在发掘的82座商周时期的土坑墓里,出土了大量陶器。麦坪遗址内还有成片的烧制陶器的作坊区,相当于现在的工业开发区。作坊里面,工匠们生产出了盛装食物和水的陶罐、陶钵、圈足器、平底器,以及饮食用的尖底杯和尖底罐,器类虽然不多,器身纹饰却非常丰富和精美,再现了当年麦坪的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一些男人还喜欢佩戴着由几个圆圈套在一起的耳环;有些人佩着似乎是来自成都平原的巴蜀式样青铜剑,显示着自己的富贵。
麦坪遗址人们使用的器物在商周时期,明显受到成都平原古蜀文化和中原、甘肃、青海地区因素的强烈影响。祭祀坑中出土了各类商代陶器有的与三星堆文化中期相同或相似,这证明蜀文化的影响在商代已达大渡河中游。但更多的器物则显得与四川其他同时期人们明显不同,具有大渡河流域的土著特色。记者 郭庄 摄影 卢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