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 >> 正文

生态破题 西部崛起生态城——“谁持彩练当空舞·生态雅安为美丽中国添彩”系列报道(中)

 【发布日期:2012-12-03】 【字号: 】  【关闭此页

雅安模式

  退耕还林的“雅安样板”:

  1999年,雅安地委、行署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在全省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天全县是全省的林业重点县,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

  1999年前,天全县域经济依靠“三头”(木头、石头、水头)支撑。由于矿产资源的枯竭和国家生态建设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生态兴县,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发展林竹产业。在地方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多方投资,建设示范基地,带动农户退耕还林,走公司加农户、农户建基地、基地连市场的路子;引进企业建设50万亩“二郎山竹海”,打造二郎山生态绿色品牌;出台鼓励政策,拨出县级财政资金700余万元,增加退耕农户补助,调动了退耕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采用“林草间种”、“竹草间种”、“林竹间种”、“林药间种” 等复合型种植模式,并在林竹郁闭前种草,配套养畜,形成综合型立体经营。

  如今,退耕还林栽植的茶、猕猴桃等经果林、杉木等用材林、黄柏等药材林相继产生经济效益,实现了项目的长短结合,解决了退耕农户短期收益和长期保障的问题。

  雅安的退耕还林工程从试点示范到全面实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组织管理逐步规范,积累了诸如“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和“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等典型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生态旅游开发的“碧峰峡模式”:

  所谓“碧峰峡模式”,就是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授权一家企业对景区进行独家开发经营,整体规划,市场化运作,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模式,其核心是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

  “碧峰峡模式”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一座大山,还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一时间,碧峰峡景区成为全国景区景点学习的楷模,许多景区景点纷纷效仿,进行开发打造。

  2006年11月,新的《四川省旅游条例》出炉,对“碧峰峡模式”进行了肯定:“国有旅游资源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其他旅游景区景点的经营权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部分景点经营权可转让。”

  从曾经的争议到如今的纷纷效仿,敢为天下先的“碧峰峡模式”创造出无限的精彩,为雅安旅游赢得了发展先机,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旅游业界的传奇。

  而碧峰峡景区的火爆也让雅安见识了旅游的魅力,此后,一大批曾经养在深山人未识的景点被开发出来、千年的文化底蕴被挖掘出来……雅安踏上了发展生态旅游之路,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电力“雅安模式”:

  雅安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但是多年来,雅安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却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让雅安丰富的水电资源“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成为市委、市政府思考的问题。

  2005年,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市委、市政府与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公司经过多次友好协商,共同确立了以“市级层面、分布实施”为主要特征的电力体制改革新模式,即“雅安模式”。该模式实现了“三新三化”,即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以及电网发展模式创新,使雅安电力发展进入“集团化、一体化、规模化”的新阶段。

  市校合作“雅安模式”:

  1991年,原雅安地区与四川农业大学签署了市校合作协议,市(地)校合作的大幕由此拉开。

  雅安生态优势明显,有从事学习、学术研究和科技研发的许多优势,更有着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的广阔天空。而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川农大,自与凤凰体育签署第一份合作协议以来,就不断为凤凰体育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科技含量,将大批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于具体实践,从广泛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到科技成果的转化,市校合作日益深入。

  建设农业高科技开发园区,创建名山茶叶、荥经长毛兔、汉源水果、草坝天府肉鸭等具有雅安特色的专家大院,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科技人员包村的深入推广……20多年里,雅安与川农大市校合作实现了由阶段性合作向长期合作,由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由单项合作向全面合作的“三个转变”,双方坚持“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合作原则,一系列市校合作共建的项目积极开展。

  在市校合作的“雅安模式”里,一方面是雅安市委、市政府对川农大建设和科技推广的大力支持,使川农大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促进了川农大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在积极转化过程中,川农大的科技成果为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不断丰富的市校合作,已逐步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生态农业现代化创造的一个示范样板。

  “生态雅安,小荷才露尖尖角,希望雅安巩固成果,乘势而上,向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目标迈进。”说这话的是时任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专家组组长、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司司长彭近新。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9月29日,一场历时三年的生态创建工作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雅安成功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成为四川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的地级城市。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成功落户雅安,让雅安人民倍感自豪,也更觉振奋。生态,历来就是雅安发展的“源动力”,自撤地设市以来,历届雅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将“生态立市”贯穿于雅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0多年来,雅安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走“生态立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发展理念,不断巩固和扩大生态发展成果,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初具规模,支撑作用日趋明显。

  如今,雅安又一次前瞻性地开启了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大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将呈现在世人眼前。

  生态优势日益凸显

  雅安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实施退耕还林带来的变化,对于生活在雨城区望鱼乡顺河村的村民们而言,有着切身的感受。曾经,这里是风灾、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村民们住的是篱笆房、吃的是粗茶淡饭、走的是羊肠小道,辛苦耕种的农作物,更是年年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生活十分困难。

  经过10多年的退耕还林后,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但如今的顺河村风吹绿浪滚,水泥路盘山蜿蜒而上,掩映在绿浪中的是一幢幢造型别致而又现代的别墅,村民的家中,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以前是青山恶水,现在是青山绿水,成片的竹林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绿色银行’和‘生态宝库’,靠着这些竹林,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村民说。

  10余年对发展生态经济的坚持,来自对自身优势的准确把握。作为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雅安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全省人均4倍,全国人均5倍。境内有青衣江、大渡河等河流131条,水域面积达43万亩,森林覆盖率62.5%,年降雨量1100至1800毫米,空气质量一级,水质二类,有“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之称,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和重要生态屏障。

  依托雅安独特的生态优势,10多年来,农业、工业、旅游……打着“生态牌”、念着“生态经”,雅安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也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1999年,雅安地委、行署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在全省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开始了为期八年、声势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2001年5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林业局联合主办的南方片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雅安召开;同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相继到雅安考察生态环境建设开发工作。

  1999年至2007年,全市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工程资金13.87亿元,完成退耕还林面积94.27万亩,退耕还林总量居全省第二位,涉及148个乡(镇)、26万多户农户93万余农民。

  2007年9月,雅安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雅安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改革目标,也真正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2008年以后,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精神,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作,累计投入退耕还林财政资金10.92亿元,成功实施了一批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发展项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退耕农户增收渠道,壮大了林业产业基地,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退耕农户持续增收打下了基础。

  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亚洲开发银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生态补偿立法与流域生态补偿国际研讨会在雅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对雅安在发展生态经济上率先破题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规模还林造林生态工程建设,促使全市森林面积不断增长,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43%提高到了目前的62.5%,居全省第一位;森林蓄积净增2100万立方米,达到9250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量减少32%以上;枯水期水电发电量增加一成以上。

  封山育林,入眼皆绿;大河奔流,峡谷生辉。实施退耕还林,对于遏制局部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工程区生物多样性得到一定恢复,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繁衍场所,为动植物种类、种群进一步扩大创造良好条件,也使凤凰体育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尤其是退耕还林的“一退一还”,促成了凤凰体育广大农村垦殖史上的重大转折,使凤凰体育走上生态经济双赢之路,加快了凤凰体育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生态经济阔步前行

  让雅安的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

  天全县紫石乡紫石关村的生态经济之路成为了全省退耕还林的样板。

  走进紫石关村,村口铁索桥头上“生态民俗村”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在该村实施,紫石关村3721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2002年,紫石关村启动了以美化、硬化、亮化、绿化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建起了生态民俗村。2004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在紫石关村启动,工程由政府投资5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彻底改变了当地群众烟熏火燎做饭吃的日子。工程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巩固了天保工程成果。

  如今,每到夏天,大批来自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消暑,让紫石关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度假村,也让紫石关村的村民们在致富路上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定。

  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实现: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10多年来,这一发展理念在雅安这片土地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2000年的“五一”黄金周期间,一个曾经雾锁深山的小山沟横空出世,放射出耀眼光芒。这个山沟就是碧峰峡景区,那一年,碧峰峡景区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更成就了颠覆传统旅游观念的“碧峰峡模式”。毫无争议,雅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支撑“碧峰峡模式”走向世界的基石。

  此后,蒙顶山、喇叭河、东拉山大峡谷、神木垒、上里古镇、周公山、夹金山、安顺场、孟获城等一大批旅游景区景点纷纷亮相。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全省6个重灾区中,雅安旅游业迅速恢复,成为“一枝独秀”,震后雅安生态无恙、震后雅安更加美丽,生态让雅安独领风骚。

  虽然发展生态旅游让雅安人尝到了甜头,但是雅安的决策者深知工业兴则城市强。

  市第二次党代会响亮地提出:“工业是雅安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只有矢志不渝地走具有雅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工业富民强市。”

  沿着这一方向,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走生态立市道路的过程中,将“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扎根在心中,不断抛出优势产业、富集资源、优美环境和优质服务等诸多“绣球”,吸引了一大批客商、重大项目纷纷抢滩雅安这块生态投资沃土。

  在今年9月底举办的第十三届西博会上,雅安再一次以生态征服了来自全球的客商,成功签约61个项目,项目投资总金额高达330亿元。10多年来,一个个重点项目在雅州大地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生机勃发的优势产业,撑起了雅安跨越发展的“脊梁”。而以四川雅安工业园区为标志的产业园区正快速崛起,各县区的工业集中区蓬勃兴起,工业富民强市的战略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如今, 放眼雅安,50余万亩绿油油的生态茶园、漫山遍野的林竹,已成为了雅安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的动力和源泉。

  首席记者 康君

  短评

  保护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余年前,雅安人民在痛定思痛之后,毅然抛弃资源消耗型的“三头”经济,转而实施生态发展战略。从此,雅安人放下斧头,扛起锄头,实现了从砍树人到栽树护林人、变荒山为青山,从粮农到林农的艰难转身,谱写出了一曲从资源型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型的壮歌。

  十余年风雨兼程后,雅安迎来了收获生态效益的新阶段。随着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在改善雅安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林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水果、药材、茶叶、林竹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户的钱袋子一年比一年鼓,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而依托良好的生态,也火了雅安的生态旅游,碧峰峡、上里古镇、蒙顶山、神木垒等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打造,以及“一会一节”“旅发大会”“熊猫电影周”等各种会节的举办,使生态旅游在雅安迅速形成产业,并进入一个罕见的井喷发展期。仅今年国庆黄金周,来雅旅游的人数就已经达到122.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72861.7万元。

  与此同时,凭着产业的优势、富集的资源、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活力四射的生态雅安,让不少投资者“一见钟情”,大批客商纷至沓来,到雅投资兴业,让雅安的生态工业如虎添翼。在今年第十三届西博会上,吉林化纤集团四川吉雅竹产业开发公司副总经济师丛之敏就一语道破了企业选择雅安、投资雅安的原因——“雅安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

  雅安人民始终坚信:生态优势是雅安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为此,雅安这座在全国拥有独特自然禀赋的城市,开始以更宏大的视角追寻生态城市的世界坐标——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着力打造国际化区域性会展、经贸、文化、度假旅游四大平台,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转化为碧水蓝天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