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风采 >> 正文

石棉县人大代表王国琴:大山深处的28年温暖坚守

 【发布日期:2023-06-08】 【字号: 】  【关闭此页

蝶舞虫鸣,微风徐徐,瓦蓝瓦蓝的天空下,和煦的阳光填满了初夏的回隆镇联合小学,耳边传来朗朗书声,不时还有孩子们稚嫩的笑声。教室里,坐着13名村里的适龄学前孩子,47岁的石棉县人大代表、彝汉“双语”教师王国琴正在聚精会神地为孩子们上课。

今年是王国琴连任县人大代表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她当人大代表的第八年,从人民教师到人大代表,两个不同的身份,却都承载着沉甸甸的使命,孩子和家长的认可与鼓励是她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我是一名人大代表,也是一名教师,用我所学、尽我所能为石棉山区的民族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我的责任与担当,我一辈子也就想着把这一件事做好。”王国琴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二十八年如一日,坚持“彝汉”双语教育,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山区彝族学子圆梦的“花朵”。

播种:学成返乡,埋下坚守的种子

   王国琴所在的回隆镇联合小学地处石棉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0公里,住着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300余户900余人,是典型的中高山少数民族聚居区。王国琴的家就在这里,是标准的藏族人家,家里有七个兄妹,她排行老七,从小就勤奋好学的她,是家里学历最高的孩子。

“走进学校当老师,是小时候没有想过的事情。”王国琴说。

1995年,十八岁的王国琴从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回到老家,看到村里的孩子因为语言不通,小学成绩低下,还有更多的适龄儿童在山上放羊放牛,不能接受正常的学前教育甚至是小学,让她很是忧心。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让这些孩子学到知识成了她朴素的愿望。

当时,学校老师十分紧缺,加上代课老师工资低,很多人不愿意去。王国琴其实也有更好的选择,可以到就近的园区企业挣更高的收入,可是她放弃了,毅然决然地走进了老家的联合村小学当代课教师,一干就是二十八年,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那三十几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时,那些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们更是坚定了我对教育的热爱和信心,我想着,一定要好好教他们,一定要让他们走出大山。”王国琴说。

生长:逐梦前行,托起飞翔的翅膀

王国琴是藏族,要教彝族孩子讲汉语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对于这些高山上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接触普通话仅靠看电视,讲起彝语很溜,讲汉语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语言是相通的,加上王国琴从小耳濡目染,听彝语讲彝语有一定的基础。她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了彝语后,先用彝语和孩子们交流,然后再用汉语给他们上课,每天上完课还要带着孩子们一起画画,一起做游戏,一起讲故事,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们认识汉语、爱上汉语、学会汉语,不到三个月,孩子们都可以听懂汉语,一年的语言过渡班学习,基本能用汉语进行交流。

成为一名县人大代表后,王国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她积极参加代表履职活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的学习,将代表职务与教师的本职工作有机结合,通过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和家访等,广泛了解老师和家长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聚焦民生热点难点、群众急难愁盼,围绕留守儿童教育、控辍保学、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随着工业园区移民和学校布局调整,联合小学从原来的一两百名学生和十几名教师,从语言过渡班到六年级,到现在只有王国琴一个老师和一个语言过渡班十几名孩子。每周周一到周五早上八点半,王国琴从校门口把包车而来的孩子们接进学校,九点到一点半是属于她和孩子们的学习时光。放学后,她把孩子们一个个送上车后又返回办公室整理课件资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过得忙碌又充实。

细数这些年的教学生涯,王国琴很是骄傲。从联合小学语言过渡班走出去读大学的学生已有三十几人,有的研究生都毕业了,有的找到了好的工作,逢年过节都要回来看她,每一个学生她都叫得出名字来,每一个读什么学校都如数家珍。

一辈子很长,一辈子也很短,用一辈子去把一件事做好了,一辈子就值了。王国琴用自己全部心血和满腔真情,点燃一批又一批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出大山,走向大江南北。(石棉人大 赵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