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汉源县20.4万亩花椒迎来采收季,漫山遍野的红与椒香扑鼻的麻,共同编织出产业丰收、群众增收的美好图景。然而,面对花椒丰收,椒农们在喜悦之余也心存忧虑:“今年产量喜人,就是不知道价格咋样”
汉源花椒拥有两千余年栽培历史,享有“千年贡椒”“川味之道”的美誉。近年来,汉源县委、县政府围绕擦亮“中国花椒之乡”金字招牌,建设“全国花椒第一县”目标,推动汉源花椒全产业链发展。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20.4万亩,综合产值50亿元,品牌价值达61.6亿元,带动近10万农户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然而,随着周边区域扩种导致花椒集中上市、市场饱和,收购价格承压;人工成本逐年攀升,压缩了椒农利润空间。“价低伤农”成为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大搭台: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
如何发挥人大力量,助力汉源花椒产业破局?汉源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联络站+产业”模式,将民主协商议事厅前移至产业发展一线,精准搭建交流平台,串联人大代表、椒农、企业、电商、农技专家等多元主体,共同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
今年初,县人大常委会把建设“雅安市水果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列为年度重点工作,由常委会副主任牵头,相关委室负责。通过前期广泛联系代表、走访群众、深入调研和外出学习,收集大量意见建议,最终决定将联络站设在水果(花椒)核心产区。同时结合县域产业发展实际,经沟通汇报,在联络站下专设“花椒种植小组”,将助力花椒产业发展纳入重点服务内容。
7月初,在市人大常委会指导下,“雅安市水果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在九襄镇桃源村正式启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志龙表示:“建设果(椒)产业联络站,是我们立足实际、拓展民主实践的一次探索,旨在凝聚专业代表力量,赋能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来自汉源县、石棉县,从事农特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农旅融合等领域的25名四级人大代表进站履职,他们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与行业专家的双重优势,为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代表履职:一线把脉问诊寻良方
针对花椒产业发展瓶颈,汉源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精准探讨解决之策。
7月31日,一场聚焦汉源花椒产业发展的专题调研在汉源花椒正宗原产地——清溪镇展开。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花椒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花椒加工销售企业代表等组成调研小组,深入万亩贡椒示范基地、汉源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地考察花椒种植、管护、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及联农带农情况。这是联络站花椒种植小组的首次代表活动。
“花椒价格低迷,人工成本高涨,挫伤椒农积极性,部分转向高利润作物”“外地花椒冒充汉源椒销售,损害品牌信誉和市场”“标准化种植推广不足,管护技术不够精细,影响品质提升”……座谈会上,调研组成员直面痛点,围绕产业现状、瓶颈问题、解决路径和发展前景展开深入研讨。
汇聚众智:民主协商开出惠农方
“强化汉源花椒品牌保护,扩大影响力,释放品牌效益”“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外地花椒冒充汉源花椒及商户以次充好行为”“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扩大标准化种植覆盖面”“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发展信心”“宣传普及汉源花椒真伪识别知识,提升消费者辨识能力”……针对产业瓶颈,与会代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当天,代表与企业还提出了多项惠农实招。市人大代表、永丰和农业科技公司副总经理任然表示,今年继续全部采购汉源花椒作为原料生产花椒系列产品,预计采购100万斤。正露椒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何智萍承诺,延续去年合作模式,以高于市场价2元/斤的价格收购产业基地椒农的鲜花椒。汉源山友贡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锡禄,承诺在保底价基础上,以高于市场价0.5-2元的价格收购本地鲜花椒。县人大代表、县花椒发展中心副主任彭兴刚则介绍了农技培训、社会化服务推广、生产加工技改支持、花椒销售保护、金融贷款扶持等方面政策举措,确保产业持续发挥助农增收、振兴乡村的作用。
当田间地头的一手资料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当民主协商的成果转化为惠农利农的实招硬招,这场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纽带,汇聚政府、企业、农户、市场、人大代表各方力量的民主实践,正是汉源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汉源县人大常委会正积极探索更多基层民主实践,努力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动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坚实的人大力量。(汉源人大 张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