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体育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正文

关于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5-01-05】 【字号: 】  【关闭此页
 

20141222日在雅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卯 辉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长兰开驰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请予审议。2014年是全市“4·20”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之年,也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尤为艰巨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和省领导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理念,按照“三个确保”、“一个坚决防止”的要求,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项目实施和各项防灾措施落实,坚守了严防群死群伤的底线,全市又一次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目标,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概况

凤凰体育地处四川盆地西缘,跨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地震活动带。全市境内多山、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切割强烈,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4%,丘陵平坝仅占6%,海拔超过1000 米的中高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70%以上,相对高差达1000—2000 米,地质生态环境脆弱。全市年均降雨量1800 毫米左右,每年汛期特别在主汛期7—9 月,因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较多较大,汛期地质灾害往往呈现出多点发生、集中爆发的特点。2008 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3 年的“4·20”芦山强烈地震对凤凰体育原本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造成了进一步破坏,其后续影响将持续数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前,全市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892 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达到1980 处;“4·20”芦山强烈地震前,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544 处,“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猛增到3024 处,直接威胁灾区40977 户、196504 人的生命安全和92.45 亿元财产安全,地质灾害呈现出点多面广的趋势。加之近年来,凤凰体育在建工程和矿山开采等工程项目增多,水电站库区、交通沿线也存在较多隐患,人为诱发地质灾害趋多。因此,雅安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两次地震叠加的影响,造成凤凰体育成为全国、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高发的地区之一。

二、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全力抓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项目的落实

凤凰体育“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共有11 大类、76 个总规项目,原规划估算总投资217189 万元,调整后规划估算总投资218748.5 万元,切块包干资金203131万元。截至目前,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项目已全面启动实施,累计开工项目76 个,开工率100%;完工项目48 个,累计完成投资174333.8万元,占估算总投资的79.69%

(一)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原规划对全市256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治理工程,经勘查调整为235 处。项目的勘查、设计工作于2013 11 月启动、2014 1 31 日结束,235处治理工程主体工程于6 30 日前全部竣工。

(二)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及受损工程修复项目。原规划对403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排危除险,经动态调整为387 处,受损工程修复107 处。387 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和107 处受损工程修复已于2014 5 31 日汛期前全部竣工并纳入日常管护。

(三)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健全市、县、乡、村、社、监测员6 级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对全市2752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实行监测,落实专职监测人员3027 人。

(四)实施群众避险搬迁。对专项规划的3330 户避险搬迁群众(原规划3530 户),按照集中安置、分散安置、过渡安置、自主安置等方式组织实施避险搬迁,并在主汛期前全部搬离危险区域,确保了汛期群众安全。

(五)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落实了各项监测预报预警措施,已建成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监测预报预警短波平台,购置监测预警对讲机2592台,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短波全覆盖。

(六)实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重点场镇、小流域10 处规划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由过去以隐患点为重点防治过渡到对50 平方公里内小流域进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点面结合创新模式。

(七)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台账。全市编制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避险搬迁3330 户台账、治理工程235 处项目台账、全市2752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防灾台账,为地质灾害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抓手,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国家层面颁布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法规性文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明确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并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宣传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抓手,有序高效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完善工作方案。市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指挥长、3 名副市长为副指挥长、市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各县(区)政府及乡(镇)政府都成立了以县(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逐步建立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联动机制,开创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局面。在每年主汛期来临前,市政府都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应急预案并印发实施,指导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高群测群防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关键在于预防。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市政府把地质灾害群众群测群防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打牢基础管理工作,组织编制完成了《雅安市“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按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建设市、县(区)、乡(镇)、村、社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凤凰体育8 个县(区)都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市、县(区)、乡(镇)、村、社都有群测群防人员、有工作预案、有工作经费和工作制度,并将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监测范围。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把防灾预案送进企业、送进农村、送进农户,为受到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告知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以及灾情发生时的撤离信号和撤离路线。为监测员配备通讯工具和监测工具。组织各隐患点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应急演练,增强群众的应急避险能力。凡预报降雨量达 20 毫米时,各隐患点监测员必须开展雨前检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凡预报降雨量达50 毫米时,乡镇、村组干部和单位负责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受威胁群众和职工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主动避灾避险。对发现险情并组织群众成功避险的乡(镇)、村组干部和单位负责人及监测员,有关部门还将按规定给予通报表扬。

(三)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提高群众的防范能力。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环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群专结合,抓好重点区段和重点环节。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上看,70—80%的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每年的5—9 月,而且又以7—9 月最为集中,是易发高发期,因此汛期是防治工作的重点时段;从灾害类型上看,因降雨为主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是重点防范的灾种;从空间上看,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及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等人口密集区是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在每年汛前和汛期,市政府都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和核查工作,按照“3 100%” 的要求(即:预案覆盖率达100%;群测群防网络覆盖率达100%;隐患告知率达100%),以地勘专业队伍与群众巡查排查方式相结合,对灾害易发区的村组、在建工程及工棚区、人口集中居住区、矿山开采场所进行拉网式排查,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种类、数量、规模、分布发育规律及危险性,把握其动态变化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制订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预案,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做到“七个一”:即每个隐患点至少落实一名监测员,签订一份责任书,设立一张警示牌,发放一张“防灾避险明白卡”,选定一条撤离路线,发放一个预警工具,进行一次应急避险自救演练。帮助群众牢固树立“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原则,不断提高群众的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因灾伤亡。

(四)建立健全预警预报网络平台,提高政府防灾减灾能力。地质灾害的成功预报是取得减灾防灾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避免人员伤亡,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全市逐步建立健全了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对全市329 处雨量监测点降雨情况监测报警,在气象部门发布暴雨蓝色或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时,立即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将预警预报信息传达到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组)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及监测人员手中,并积极组织群众实施避让。目前,凤凰体育有4000 个监测责任人、监测员及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的手机号码统一纳入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市政府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及时通报汛期较大雨情、水情信息以及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提前知晓信息,及时避开险情。在宝兴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援建的激光夜视监控设备、北斗雨量监测设备、泥石流监测无线预警等全国最先进的泥石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对泥石流全方位、全天候、全自动监测预警。市国土资源局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在雨城区、汉源县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野外基地,与省属地矿、冶金、煤田、核工业等专业地勘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争取7 个专业地勘单位派出80 名专业技术人员,在汛期对口支持凤凰体育各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全市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提供专业支撑和技术保障。各县(区)建立了以对讲机为平台的短波群测群防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增强了地质灾害预防的科学性,改变了传统的临灾避险的工作模式。在汛期实行24 小时应急值班值守制度,主汛期坚持与省国土资源厅值班室定期进行地质灾害视频会商,充分发挥了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机构和预警网络的作用,确保了信息畅通,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了政府防灾减灾能力。

(五)大力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不断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主动防灾避灾是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举措,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凤凰体育地处山区,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为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组织有关部门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在“4·22 世界地球日”、“5·12 防震减灾日”等期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防灾意识,提高识灾避险能力。通过广泛的宣传、培训,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群众认识地质灾害隐患的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全民参与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的氛围,实现了隐患点群众对防灾知识家喻户晓。各县(区)均组织应急避险自救演练,提高干部群众对应急防灾预案的认知程度,检验防灾预案的操作性,确保面临地质灾害险情能快速有序撤离。

(六)加快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工程治理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有效途径。由于凤凰体育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统一规划、创新机制、抢抓工期开展治理,并在今年主汛期前完成了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在抓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修复,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的修复结合起来,对全市6 个县(区)的地质灾害集中发育的28 处小流域与重点场镇进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消除或缓减了受威胁的14349 户、56001 名群众和38.39 亿元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5599 平方公里的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减轻了地震次生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了综合治理工程整体效益。加大毁损农用地整理复垦力度,完成1.48万亩严重毁损农用地整理复垦和48.38 万亩轻微毁损农用地整理复垦。对矿山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等各类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累计砌封或炸封各类井硐900 个,关闭煤炭矿山企业33 家。开展矿山地质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的收取,累计收取矿山地质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4000 万元。开展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水土环境污染和堆放矿山固体废弃物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环境问题治理,累计恢复矿山治理面积10公顷。建成了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促进了矿山地质生态治理与生态功能的恢复和生态文明建设。今年,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批复宝兴县冷木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为“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的唯一地质遗迹保护区,正准备申报成为四川省地质公园项目。

四、凤凰体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截至2014 年年底,全市共查明2752 处地质灾害隐患,建立专职监测点2752 处,落实专职监测人员3027 人;购买监测预警对讲机2592 台,实现隐患监测点短波全覆盖;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24 期;组织各类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734 场,参与人数达到10 万余人,累计发放宣传资料7 万余份,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6.5 万余份;组织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1472场次,参加人数达到8.2万人;建立可供避险转移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71处;完成地质灾害防治避险搬迁3330 户;建立了避险搬迁、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 “三本”台账。全市235 个治理工程在今年主汛期来临前全部完成,387 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107 处受损修复工程在汛前全部完工,在汛期发挥了较好的防灾减灾作用。石棉县草科乡在今年“7·9”暴雨灾害时发生泥石流,刚竣工的治理工程成功拦截了泥石流,保护了该乡两个村75 户共261 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汉源小沟头冲出泥石流达到4万方,由于治理工程项目发挥作用,拦住了泥石流,保护了下游汉源工业园区的安全;对威胁宝兴县城的冷木沟、教场沟等特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起了32 米高的拦渣坝,有效保护了宝兴县城的安全。2014 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84 起,主动避险转移16402 人次;实现成功避险42 起,成功避险转移群众2170 人次。全市连续两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目标,取得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五、凤凰体育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汶川地震对凤凰体育山体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又发生芦山地震,受两次地震叠加的影响,凤凰体育山体进一步遭到破坏,地处3 条地震断裂带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大幅度增加。未来几年,凤凰体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仍将处于高发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

(二)专业技术人员与配套设施普遍缺乏。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现有地质环境工作人员大部分为非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监测仪器、工具、应急车辆等配备不足,应急救援装备落后。

(三)由于凤凰体育地处山区,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多为山区群众,搬迁农户面临新房选址困难、搬迁资金短缺等问题,搬迁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四)矿山地质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凤凰体育矿山数量多,矿山开采技术科技含量不高,对土地、植被破坏较大,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较多,潜在威胁较大,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六、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坚决打好地质灾害防治攻坚战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深入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理念,创新政府购买“生命工程”服务的理念,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制化管理,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治化水平,科学高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抓好项目规划编制和实施。统筹协调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项目的实施,特别是重点场镇、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积极做好治理工程项目后期维护管理工作,使治理工程项目进一步发挥应有功效。抓好“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编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项目的支持。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和能力建设,加快建立“雅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平台”等信息化和综合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装备保障和提高抢险救援及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整体水平。

(四)按照“三个确保、一个坚决防止”的防灾工作要求,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对照、再检查、再落实,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主动避让,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努力减少人民群众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力保灾后恢复重建成果不受损失。

(五)加快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加快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大熊猫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地不设置矿山;原有矿山坚持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加大对无证勘查开采、私挖乱采等各类矿山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煤炭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兼并工作,加大地质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加快矿山复绿行动,加快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水土环境污染和堆放矿山固体废弃物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环境问题的治理,不断促进雅安生态文明建设。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永远在路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过程。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全力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保护雅安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做出新的贡献!